(文山村远景)
走进徽州古村落,看到的是青山绿水掩映中的粉墙黛瓦,是跌宕起伏的马头墙,是精雕细琢的门楼、是古朴恢弘的祠堂,是傍村而过的溪水……
除了这些徽州元素外,不可或缺的还有那些人行步道。它们盘桓在崇山峻岭间,像纵横交错的脉络,连接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滋养着徽州的千年灵气,生生不息。在这千万条路、千百个村当中,像“文昌古道”和“文山村”这样相依相伴、牵手百年,却是绝无仅有的。
(路在花中)
歙县岔口镇文山村,位于岔口至昌溪之间的山腰上,古时因地处交通要道,店肆林立,又称文山店,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吴承仕的故里。村中吴、周两大姓氏,鼎盛时期,其产业遍布全国各地,有“周漆吴茶”之说。“文昌古道”是以文山村为中心,呈放射状修建的三条古道,青石板,各五华里,古道东向岔口镇岔口村,南至武阳乡东湖田村,西往昌溪镇双源村,是歙县大洲源地区日常往来、外出经商、读书赶考、运送物资的主要通道,也是徽州境内现存的修筑标准最高、设施保存最完整、风景颜值绝佳、历史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徒步休闲古道。
(路边的桃花红艳艳)
从昌溪村沿山坳依溪前行,原有古道已被水泥公路覆盖。至双源村,公路止,经村中石板路进入古道,沿山坡拾级之上。此处山坡,当地村民称为“坝”,歙县方言指打猎的围场,山顶为“坝岭”,山脚为“坝岭脚”。如今,这里却是一片宽阔的茶园地,低矮的茶窠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其间种有菊花,还有今年刚种下的梅花树苗,早已不见当年围猎的喧嚣。远去了动物的嘶叫、猎户的呐喊,如今,只剩下鸟鸣山涧的静寂,还有那雀嘴般茶芽的淡淡清香。
行至坝岭头,视野豁然开朗,时值油菜花盛开季节,极目远眺,远山近壑,尽收眼底,山峦中,一座山腰一个村,一块平地一片金,层层叠叠,伸向朦胧的远方。
(登顶坝岭,一览众山小)
从坝岭至文山村不足两里路,路不再是顺着山坡自然起伏,而是已被厚实的石磅填砌成平面,路面石板也精致了许多。阶梯路面均由长四尺、宽八寸、高三寸的青石板横铺而成,坡面平缓,步行上下,膝盖毫无跨越的振痛感。一处名为“百步云梯”的台阶,百余个阶梯沿山坡砌就,呈圆弧形绕过山坳,平实整齐,似弹奏中的琴键一般,行云流水。从文山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当年修建此处的石匠曾夸下海口,几十年后,如有一块石板松动,他愿用银元去垫平。近百年前的承诺今天依然掷地有声,这就是工匠精神。
(百步云梯近景)
平处路面施工难度低于台阶,当年的工匠则却也锦上添花,路面石板横竖交叉铺设,竖列石板长五尺,宽一尺二寸,远远望去,整条路面如同编织了花纹的绶带,穿行于丛林之中。如此完整的艺术化路面,是徽州其它古道不曾见过的,如今,走在上面,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徽商的意气风发,以及“无徽不成镇”的强大经济实力。
(高山之巅的坝岭,路面石板如此平整)
关于文昌古道的来历,有多种版本。民国年间,昌溪古镇号称歙县第一村,传说文山商人为从的昌溪迎娶儿媳,斥重资修路,以显示其财力。另有说法,文山商人将女儿嫁到昌溪,为避免被婆家轻视,而修建此道,以示其德高财厚。
我没有考究癖,既然到了文山,总想将这条徽州首屈一指的古道探个究竟。也正巧,村口那座土楼里的“文山客栈”老板正是“那位”徽商的旁系后裔。老板叫吴惠峰,其奶奶的姐夫的父亲正是修筑此道的捐资者吴六金。据吴惠峰介绍:文昌古道是经历了几代人才修成的,确有因娶儿媳而修路的传说,但最早记录铺设石板路面的是民国五年(1916年),现存大部分路面是吴六金出资修建的。
(路边的野花也很美)
吴六金,字佩珩,文山人叫他“老佩”,1892年生于文山村,家境贫寒,五岁丧父,十五岁经族人介绍到屯溪老街一茶庄学徒,1929年,自立门户,经营“华胜”茶庄,因经营有方,外销茶叶生意红火。1935年,吴六金稍有积蓄,即开始捐资修路,从最险要处开始,平处铺石板,陡处砌台阶,至1938年,修筑完成文山至岔口、文山至东湖田两条步道,并连接至坝岭岭头。那时,修一个台阶,造价是三斗大米,路面全长十华里,耗资约一万三四千元(银元),按现在价格折算,也值几百万。
文山村依山而建,横亘于山坡之上,原名“横山村”,因当地方言“横”“文”同音,故雅化为文山村。村庄视野开阔,远山成环抱状隔壑相望,近峰高低错落,簇拥在村舍之下,呈坐观千军万马之势。
(进入文山村口的,远山近壑一览无余)
走进村中,令人震撼的还是青石板,一排排平整厚实的青石台阶,连接着一栋栋梯级排列的房屋。房屋下是石块垒砌的地基,高耸平实,即使那些已坍塌的房屋废墟,齐刷刷的石墙依然矗立,似乎还在展示着当年大户人家的殷实。房屋之间是一条条逼仄的“街道”,完整保留了当年的石板路面,有的还立有石板栏杆。石板栏杆由榫头契合,十几公分厚、近一米高的石板竖在那里,虽经百年,仍牢不可破。尤为不解的是,路面至每户门口时,均将石板铺设方向改为与门槛平行,咨询多位当地村民,均不知其缘由,我想,这既是对每一扇门户的敬重,更是先人对入户聚财的祈愿吧?
(村中巷弄)
(已坍塌的房屋,屋基石墙依然这么厚实)
村中的静谧与古道上的熙熙攘攘形成鲜明比照,置身村中,如同走进古典音乐的演奏现场,没有一丝杂音。如果说眼前的青石巷是一条五线谱,一栋栋老房子则是它的音符,凝固成这一段幽邃的音乐,萦绕在耳畔,回响在山峦之中。漫步村中,很多老房子大门紧闭,有的门槛上已布满青苔,似一个个耄耋老者,唠叨着当年的过眼云烟。
(村中随意拍摄的一栋老屋)
好在徽州民居有“房子有价门无价”之称,一看门楼,便知是大户人家的富丽堂皇,还是小门小户的精巧雅致。吴家祠堂——“衍祥堂”,虽然只剩下正面一堵墙,其门楼上两块保存完整的镂空砖雕依然渗透着当年的雍容,承继着其祖先——昌溪吴氏的华贵。村庄最高处一栋中西合璧的古宅,三层叠加的马头墙、高耸宽阔的门楼,毫无掩饰地彰显着主人的财大气粗外。即使是门楣上仍然被黄泥巴糊着的两排砖雕,也遮挡不住昔日主人的辉煌。大门两边窗户,铁栅栏,玻璃窗,青石窗框,外镶一圈镂空砖雕,半圆形石质窗眉,上置一个盆景砖雕,就是被草木遮挡住的门柱旁的墙脚石,也是两幅“喜鹊登梅”的石雕,无不张扬着昔日主人的富足和时尚。
(只剩下一堵墙的吴家祠堂,其门楼依然不失当年的奢华)
(中西合璧的“豪宅”)
然而,遗憾的是老佩的故居已不复存在,吴惠峰告诉我们,早在1983年,老佩的后人就将年久失修的旧宅转让给他父亲,并拆除后重新建造了这栋两层楼房。
(“老佩”故居遗址,门口石板栏杆)
“老屋的砖雕木雕都很精美,那时没有保护意识,都糟蹋了”,吴惠峰不无遗憾地说。下一步他还计划在老佩的故居遗址上立一块碑,并制作一块牌子,介绍老佩的生平,及其筑桥修路、济困助学的善行。他要利用“老佩”这块“金字招牌”,经营好他的“文山客栈”,把诚信经营、积德行善的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精美的镂空砖雕)
离开文山村,太阳已偏西。
“人间四月芳菲尽”,文山的油菜花却还是一片黄金灿烂,偶尔几株粉红的桃花点缀其间,路边的枫香树刚长出鹅黄色的嫩叶,处处春色盎然。
一阵春风佛面,软软的,伴随这草木鲜花调制而成的清香,扑鼻而来,漫山遍野的花海随风波动,淹没了山坡,遮挡了古道。从视野中渐行渐远的文山村在油菜花的缝隙间若隐若现:黄色的土楼、黑白相间的民居、突兀而出的平顶楼房,像老中青三代人一起,比肩而立。还有村口那边的公路上停着几辆汽车,似乎都在讲述着文山这个古村、古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夕阳西下,斜阳的尽头,“文山驿站”那栋土楼,变得红彤彤的,格外耀眼。
(古宅的窗户)
(墙脚石上的“喜鹊登梅”)
(吴惠峰的文山客栈 电话158 6818 2463)
——————————————————————————–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的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