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黄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天目、白际、五龙山脉分别由北向南至西并向西北伸展,高山,将徽州与其它地区分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徽州也因山岭分割,形成“四水归明堂”与“水流四方”共存的水源走向,故云“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

    古徽州地域隶属吴国,隔五龙山脉与楚国接壤,可谓“吴头楚尾”之地标,其“吴楚分源”之要隘则为浙岭。浙岭位于五龙山脉中部为鄱阳湖与钱塘江的分水岭,海拔1116米,系新安江四大源头之一。据《婺源县志》记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之水东流入休达浙,故名浙源”,浙岭也因故得名。浙岭地处吴楚两国化疆分界之地,亦为婺源东北主要屏障,古为兵家要寨,也是古饶州一带通往长江中下游及京城的通衢孔道。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3

    浙岭古道,又名徽饶古驿道,北起休宁县板桥乡樟前村,南至婺源县浙源乡岭脚村,约二十里,因跨越浙岭而得名。据民国期间《徽州婺北镜心堂重修浙岭征信录》记载:“我徽六邑,居万山中,通衢多峻岭,婺之岭较他尤多。其在婺北,而称通衢者,则我岭浙也。自东至西,缭绕如羊肠,然约十里有奇,而其高也,则巍巍乎,鸟道之不可攀焉,前人取石为级,而造之,而修之。且修不一,修并为之。筑亭於腰,与顶盖不知费……”。古道始建于唐代,历代官府及当地徽商多次进行修葺,2015年,黄山市政府对古道及沿途亭庙古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4

    浙岭与高湖山相连相望,去年前往时曾有“一脚跨两国”念想,只是高湖山的禅境在秋色中更加深邃一些,于是拔了头筹。今年,时令至立夏,浙岭才春意正浓,此时登岭,别有韵味。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5

    和徽州其它古道一样,依溪傍谷的路早已被公路替代。车过板桥乡樟前村,一座单拱石桥横跨溪谷之上,并连着一条石板路向浙岭北坡逶迤而上。从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跨上藤蔓缠绕的石桥,顿有一股穿越明清的心境,感受着当年“徽骆驼”的匆匆。石桥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近丈宽,半圆拱型,拱顶两侧分别刻有“履安桥”、“浙水灵源”,桥侧还嵌有“活水”二字。当年婺源人经浙岭后,在此顺流而下,走水路可直达杭州,贩运山货,经商求学,“履安”之名恰如其分。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6

    行走浙岭古道,直观的感受就是宽阔,其路面基本由长六尺、宽一尺、高三寸的青石铺设而成,急弯处加宽至丈余,即使穿越陡峭山崖,也不例外,名副其实的“双向六车道”,足以八抬大轿及商旅马匹通行。尤为“十八折”处,自北坡蹬道起点至第一层山脊,其间山势陡峭,古道成之字型迂回而上,形成十八个弯道,如天梯挂于浙岭脚下,远远望去,似虬龙缠绕在山坡之上,仿佛一匹铸造在浙岭上的徽骆驼,至今仍撼动心弦。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7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8

    (本张图片摘自网络)

    徽州古道三里一亭、五里一庙,浙岭古道上的路亭却别具风格,现存的北坡“继志亭”、南坡“燕窝亭”、“鼻孔粱亭”以及浙岭头的“同春亭”,均为倚路亭,即道路穿亭而过,而非传统的依山而建,最大限度防止山洪及落石伤及路亭顶盖。再则,路亭石墙均为方方整整的巨大青石块垒砌而成,石块长三尺,宽高各一尺,部分墙面由双层石块砌就,如城墙般厚实,实为少见。“继志亭”位于“十八折”顶部,一进三开间,坐东朝西,东西开门,南北两面各有一个瞭望口,似长城“烽火台”一般。东门外引入泉水,常年细流涓涓,西门外尚有一间灶房,专供路人烧水解渴。路亭东西门楣上方各镶一块石碑,题额“继志亭”,落款“乾隆已酉(1789年)冬月吉旦”、“漳溪王廷享立,戊申(1788年)年修,嘉庆壬申年(1812年)重造”。按此记载,路亭始建于1788年,次年落成,1812年重建。2015年,黄山市政府再次对“继志亭”予以加固维修,重新接通饮用水源,重现当年路人掬手汲水场景。另外几座路亭格局与“继志亭”基本相似,只是经不住岁月的侵蚀,顶盖已千疮百孔,部分石墙已坍塌。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9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0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1

    至浙岭头,南北峰谷壁立,东西山脊夹持,乃古代关隘所在。此处视野开阔,北望黄山白岳,南眺鄱阳山水,“巍峨俯吴中,盘结亘楚尾”,吴楚风光一览无余。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2

    然关隘建筑已在修建公路时挖除,好在“吴楚分源”古碑还在。碑石高五尺一、宽两尺三、厚三寸,正中镌刻“吴楚分源”四个大字,隶书阴刻,遒劲端庄,左下落款“云湖詹奎”。“云湖”即为高湖山——高山出平湖之仙境,古代,高湖山建有寺庙、书院,香客学子络绎。浙岭脚下多詹姓,为詹天佑故乡,“詹奎”为何许人,我未作考究。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3

    石碑旁的“万善庵”已不见踪迹,“堆婆冢”的标牌却吸人眼球。相传,五代时一老妪名“方婆”,只身在浙岭头开荒种地,结庐烧水,免费施茶过往路人。方婆死后葬于茶亭后山,后来行人感其恩惠,自发从山底拾卵石上山,堆置其坟冢上,至丈余高。明人许士叔过浙岭,曾作《题浙岭堆婆冢》,曰“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只是公路开通,堆婆冢所剩无几,好在“堆婆古迹碑”尚在,此碑于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由“万善庵”住持僧善庆立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4

    方婆遗风更是世代相传下来,来往浙岭南北,走进寻常百姓家,续个水,问个路,男女老少,均笑脸相迎。浙岭脚下虹关村,千年古樟之下,遗风犹在,大路小巷,名号清晰,古韵古色,每户门前,均有“家训”所示,在徽州古村中实为少见。樟前村人、香港“第一代实业家”汪松亮及其夫人顾亦珍,于上世纪末捐资千万修建浙岭公路,并先后捐建板桥小学、樟前小学、海阳中学科技楼,县医院住院楼等,其善举“吴楚同仰”,流芳千古,浙岭人以“松珍公路”、“松珍亭”为之命名。乐善好施,或许是“吴楚分源”的另一座丰碑吧?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5

    浙岭古道,林荫蔽日,秀水潺潺,鸟鸣山涧,如遇雨后骄阳,山岚漂浮,行走其间,腾云驾雾,似仙境一般。宋朝权邦彦《又行浙岭路》诗云:“一抹冷云遮半岭,千重古木满岩隈。山深林合失昏昼,路转溪回迷去来。鹰隼翻空何事击,猿猱缘壁为谁哀,此行步步山寮界,归雁诗图相对开”。

    千年前的浙岭景色,如今依旧,而在“人间四月芳菲尽”、浙岭山花始盛开的初夏季节,徒步浙岭古道,不再是“一抹冷云遮半岭”的凄寒,随处可见冲破石阶的竹笋,唾手可摘的野菜,遍野飘香的山花,垂涎欲滴的野果,无一不是人行花丛中的景象。随手在路边摘一捧野草莓,折一根狗尾草,穿成串,挂于胸前……

    逃离喧嚣,走进乡野,踏着青草,迎着山花,品着野果,去找回心中那一眼清泉,去唤醒那颗尘封已久的童心,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可以倚靠的丰碑吧?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6

    欢迎添加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7

    (行走花丛中)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8

    (这野草莓让你流口水了吧?)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19

    (赶紧摘草野莓吃!前面那位别抓知了了!)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0

    (这项链有点萌吧,看见一颗童心了吗?)

    (这花像一串风铃吧?)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1

    (这野草莓是不是也怪好看的?)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2

    (这花有点羞羞答答的,都低着头)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3

    (这花是不是在跳舞?忠字舞还是芭蕾舞?)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4

    (这花遍地都是,但在哗哗流水边就有点水灵了)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5

    (这笋从台阶缝里挤出来,还怪健壮的)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6

    (这算“笋坚强”吧?)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7

    (浙岭南面有两条路登山,一条从岭脚村,一条从西坑村。这村有点明清时期的感觉吧?)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8

    (虹关村每条巷子都有个路牌,路名都有典故,急着赶路,来不及了解)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29

    (虹关村,每家门口都有这么一块家训,有创意吧?)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30

    (这是我们实际行程:徐源-白石坑-虹关-段村-西坑-浙岭-樟前,行程23公里,绝大部分都是上山下山,全部石板路,累趴了

    ————————————————————————————–

    徽州古道—浙岭古道(徽饶古驿道) 31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的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布
  • 动态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