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行走徽州古道,我脑海中总会冒出一个“徽”字——青山覆盖,绿水萦绕,道路阡陌,人文荟萃——这似乎是徽州人与生俱来的情怀。“榉根关古徽道”就是这样一条凝聚着山水情怀的古代交通要道:林荫蔽日,鸟鸣山涧,秀水潺潺。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榉根关古徽道南起祁门县箬坑乡,北至石台县仙寓镇,全长7.5公里,因穿越仙寓山上的榉根关(榉根岭)而得名。此道北接的“鸡头岭古道”,直达长江南岸,是古徽州通往池州、安庆的“国道”,也是南北商旅往来的咽喉要道,于2013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徽州古道的荣辱兴衰,总是融入在它经过的每一个村落之中,如“文昌古道”之于文山村、“箬岭古道”之于许村、“思贤岭古道”之于洄溪村。按徒步惯例,经过村庄,总要拍张民房的门牌,留个记号,但是,当我们今天驱车经过狭长的山谷,到达公路尽头的村庄,找遍大小新旧民房,却也未见一个门牌,取而代之是一块门牌大小的铝质标牌,蓝底白字,写着“小水电代燃料户”及其数字编号。水,似乎与这个村庄、这条古道有着割舍不去的因缘:除了榉根关古徽道起点处“红旗水库”发出的“水电”,村前哗哗的河水,不仅仅是清澈,还有那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把水面分割成一个个不规则的碧潭,水底棕红色的小石块,在太阳的映射下,显得格外斑斓。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徽州古道总是割舍不了青石板的情结。但再厚实的石板,也经不起时光的磨砺,榉根关古徽道上这一万八千多块长四尺五、宽一尺八、厚三寸的青石板,早已被岁月的足履磨砺得珠圆玉滑,如同一位耄耋老者,满头的灰白已覆盖了当年的青涩。据古道边《修砌鸡头岭碑记》记载,古徽道最早修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杠梁桥”头的《重修碑记》记载,清嘉庆三年(1796年)重修“祁西榉根岭,自圆通庵起,至皂角树止”。记载中的“圆通庵”紧邻“红旗水库”,如今仅剩遗址,那颗“皂角树”早已不见踪影,就是那据以冠名的“榉树”也未曾见到。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徽州古道总是攀行在崇山峻岭之上。但榉根关古徽道却是傍溪而行、跨水而过,迂回于溪水之间。古道旁涌动的溪水,或自峰石间倾泻而下,咆哮如雷;或自岩洞中泉涌而出,咕咕而鸣;或湾流处拍岸而起,低沉雄浑;或山谷中涓涓而流,叮咚清脆。人行其畔,如同一个跳动的音符,指挥着这场宏大交响乐曲。星星点点的阳光,透过浓密的原始森林,洒落在水花之上,偶有彩虹,或隐或现。一只蜻蜓停在水边的嫩叶上,伸展着彩色的翅膀,一条蜥蜴飞快地串入路边的草丛,惊起一只水鸟,很快消失在丛林深处,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伴奏着抑扬顿挫的流水声,回响在整个山峦之中。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在这清澈幽深的溪水边,总是让我想起儿时在老家抓石鸡的经历。这个蛙类家族的圣洁者,似一位徽州处士,避迹喧嚣,远离尘土,修养在深山老林的泉水之中,即使常与蛇为伴,也还虔诚地怀揣着徽州这份山水情怀,也成了上天赐予徽州人的一道绝佳野味。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与这条古徽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还有另一道徽州佳肴——臭鳜鱼。

    相传,古徽州不产鳜鱼。徽商走南闯北,衣锦还乡,总会捎上几条长江里的新鲜鳜鱼,然后经池州、石台,过榉根关进入徽州。然天热路远,鳜鱼难免变质,又不忍丢弃,只得抹上食盐保鲜,不料阴差阳错,却成就了一道绝无仅有的徽州美味。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古道沿山谷溯溪而上,既无陡峭山崖,也无云梯般台阶,刚刚还沉浸在鸟语花香中,不觉已至榉根岭岭头。与其它古代关隘不同,榉根关并在榉根岭垭口,而是修砌在垭口北面山坡下二三十米处。此处视野开阔,山势陡峭,略加营建,即可成坚固工事。纵观整座关隘,进可攻山下来敌,退可靠自然山体,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乃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此处曾发生过十多次大小战役,如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刀光剑影的寒气。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榉根关由“关门”及两端“石长城”组成,据《池州府志》记载:“咸丰间,曾文正公(即曾国藩)相度形势,建置石堑于此,以御粤匪(即太平军)。”虽经百余年岁月剥蚀,关隘仍保存完好,但关门并没想象中的巍峨,高不过三四米,厚约五米。石长城倒是有些壮观,东起祁门大山村,西至石台安民山,依山而筑,长达十四公里,目前仍有一公里左右保持了历史原貌。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古徽道上有数十处古亭、桥隧、寺庵。启源亭、“玉泉亭”、古稀亭继保亭圆通庵仙寓庵等,这些明清时期的石构建筑,见证了这条古道昔日的繁华,如今却仅剩残墙断壁。那些烙印着历史的“重修碑记”“杠梁桥记”“输山碑”、“普祭孤魂墓”碑石,已经不住时光的漫漶,慢慢地模糊在岁月的尽头。“玉泉井”边,那厚重青苔表白着其功能的变迁,只有它那优美故事依然闪烁生活的息气:相传,仙人铁拐李为解路人口渴,用拐杖凿成此井,雨雾时节,井水乳色,白玉一般,故称“玉泉井”。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榉根关古徽道穿行在仙寓山中,传说,此山为仙人居住,为体验那份仙境,我们原路返回到榉根关后,走向另一山谷——“七彩玉谷”。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七彩玉谷”与古徽道隔一山垅,据专家考证,峡谷形成于三亿四千万年前,是地壳运动、岩浆喷射所致。“玉谷”河床相对开阔,秀水川流,瀑布相接,碧潭无数,似洒落在山谷中的一串翡翠项链。河中大小卵石以棕红、纯白为主,间以青、蓝、黑、灰各色,随着光照、水流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五彩纷呈,千姿百态,犹如漫步仙境一般。河床两边,绿树簇拥,山花映衬,其间一幅天然壁画,长约百米,有高山流水,似龙纹飞瀑,有古树参天,似梅花点点,有千古人物、珍禽异兽,惟妙惟肖,气势磅礴。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顺着河水回到古徽道起点——“圆通庵”遗址,两条山谷的秀水,像叶落归根的徽商一般,带着徽州山水的情怀,汇集到一起,似一颗翡翠镶嵌在仙寓山下,晶莹剔透。那倒映在碧水中的榉根岭,倒成了一支神笔,书写着一个巨大的“徽”字:榉根关——巍峨耸立的“山”峰,“七彩玉谷”——滋养徽州的水“系”,古徽道——漂泊大江南北的徽商(“彳”)以及他们创造的灿烂徽文化(“攵”)。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

    榉根关古徽道(徽饶通衢)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的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