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黄连凹古道 古道位于歙县北岸镇白杨村境内,古时连接徽杭、徽宁两条官道,是歙绩两邑挑粮经商、生活往来的交通要道。 本文约4500字,分上、下两期推出。

    >>>> 先去看看《歙县黄连凹古道(上)

    5.大坞、小坞、石灰窑

    最近几天,一直春雨连绵,昨日雨停转阴,今晨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百米。好在徽州的雾是经不住阳光缠绵的,雾散后的乡野田间像水洗过一样清澈明净,蓝蓝的天,没有一丝浮云。路边的油菜已经撑起一束束饱满的花苞,偶有几朵盛开的花瓣,粉嫩粉嫩的,在阳光的映射下,飘来一缕淡淡的清香。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过了村末这片广阔的田野,山谷收窄,古道依山跨溪,向山中逶迤而去。到了坞口,跨过一座小型拱桥,路分两边分别进入山坞,当地人称“大坞”和“小坞”。黄连凹在大坞尽头,走小坞也可达到绩溪。据介绍,小坞峰上有一处岩溶洞,洞中有洞,且暗河泉涌。附近的铁岩湾山崖上还有一条狭长的石槽,相传是朱元璋圈养军马的地方。坊间还传说小坞里埋有太平军抢劫来的金银财宝,“大大乌石上,小小乌石下,谁要挖得到,买断半天下”,说的就是藏宝地点。小坞里还有一座手杆山,传说被岳飞斩了“手臂”,破了风水,于是有了“白杨竹林里,陈年吃腊米;斩断手杆山,艾草连根吃”的俗语。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行走的大坞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两山夹持间,先人开垦了一块块水田,豆腐干似的,大小不等,像一个个楔子把山坳填得满满的。水田依溪开垦,先人还在小溪里筑起一道道水坝,一条条水渠将清澈的溪水源源不断地引进田里。水渠连着田块,像枝条长满叶子一样,整条小溪仿佛一棵虬枝交错的大树,横亘在黄连凹下。可以想象,当年这些田块灌满水、插上秧,迎着朝阳,伴着晚霞,是一幅何等美丽的春耕图。而如今,这些先人赖以果腹的水田却说荒就荒了,除坞口几片薄田种有少量油菜外,大部分已长满柴草、水竹。当年先人修筑古道时还尽量避免与人争地,而现在这些贴近山坡的道路还是被蔓延而来的草木挤占殆尽,幸好这两年有人砍伐清理,才使这条古道恢复了正常通行。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山坳里的水田是农民的命根,但田边古道的宽度仍然不减,足以双轮板车或单轮车通行,只是路面石板改为红麻石。行走在这段古道上,沿途除了塌落的路亭外,依路而筑的还有十多处别具特色的古窑洞,洞体由石头砌筑,人字形洞门,有的还是并列的连体窑。

    据了解,大坞两边山上盛产石灰石,这些窑洞为石灰窑,现存最早的系清代所建,如今均已废弃。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在水泥盛行前,徽州建房造屋要依靠石灰,徽派建筑的“粉墙”也由此而来。以前,徽州人耘田前先要将石灰洒在稻田里,即能杀虫害、除杂草,又环保无毒。石灰成了徽州人的建材、“农药”和“除草剂”,也成了白杨一带的支柱产业。为便于车马运送石灰,脚下这条宽阔的古道没有砌一步台阶,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些具有特殊花纹和材质的青石,或许也是这些石灰岩滋养千年的结果。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6.茶亭和莲花庵

    我们继续向山坳深处行进,约一小时,到达山坞尽头。这段登跃黄连凹的古道仍依旧没有台阶,沿坡缓缓而上约百余米,见一路亭。路亭靠山临路,里外两间,外间房顶已塌陷,里间屋舍犹在,但瓦片上已爬满藤蔓,门阙也摇摇欲坠,我们不敢贸然进入。据陈琪先生的《徽州古道研究》介绍,里间茶亭内有一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立的《黄连凹茶亭碑记》,据记载,乡贤吴宗枋捐建茶亭后,“泽流数代,仰德百年”,因“亭宇日就倾颓,茶浆渐以不继”,才“后贤续芳”,重修茶亭。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外间路亭断墙上还有两块《环联岭碑记》,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碑刻满蚕豆般的小楷字,字体隽永清秀,历经百年,仍清晰可见。碑文记录了再次翻修古道概况及七百余位捐资人名册。在这次古道修复后,因“昔则崎岖如彼,今则平易如此”,“左右望之,其回环联络之形势,俨在目前”,故将“黄连凹”更名为“环连凹”。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除了石碑上刻印的乐输芳名外,捐修古道的还有一位善主,即距离茶亭对面数丈之上莲花庵的僧尼们,刚才路面石板上刻着的各种形状的莲花图案就是历史的见证。这些刻有莲花图案的石板一直延伸到莲花庵,只是岁月的风雨已将庵下的这段路完全湮没,莲花庵也仅剩一座门楼和半截断墙苟延残喘在杂草密林中。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莲花庵修建在人来车往的古道垭口附近,商贾云集的车马喧嚣与吃斋念佛的修行问道似乎格格不入。关于莲花庵的来历我未见相关记载,坊间有传,说是当年白杨一商妇,妙龄守寡,族人令其终身守节。于是,她在丈夫往来的古道垭口结茅为庵,削发为尼,以寄相思。此后莲花庵日渐兴旺,香火不断,鼎盛时有四名尼姑在此修行。而且,他们还深谙医术,常为附近村民寻医问药,深受乡民爱戴。至于莲花庵的颓败的原因已无从考据,民间有两种说法:其一,庵舍位于杨源河源头,白杨人常年吃尼姑的洗脚水,嫌晦气,故将她们驱赶他乡;其二,附近村庄的一些泼皮无赖常来此骚扰,尼姑们不得安生,故含恨而去。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7.黄连凹

    离开莲花庵遗址,我们继续前行。

    黄连凹垭口在尼姑庵正对面,即茶亭正上方,为歙县与绩溪的分界线。垭口无任何标志性建筑,也不像其它关隘那样险峻,仅是一座普通的山脊而已。过了垭口,虽然收到绩溪送来的手机信号,但这一片山场仍属白杨村管辖。相传古时两地人的一次赌博,绩溪人将这里输给了白杨人,几百年来,这片绵延几座峰谷的山场一直归白杨管辖。解放后直到上世纪农村包产到户前,双方打了几次官司,均无果。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虽然黄连凹南北均属白杨地界,但过了凹的古道却截然不同。北面谷底落差较大,下坡古道全为台阶,Z字形盘旋而下,形似“十八拐”,全然不像南面那样平铺直行,拉车走马。可以想象,当年歙县“南乡”人去旌德挑米,到了黄连凹,一步一登高,一肩一迂回,是何等艰辛。

    至山底,古道再次被机耕路侵蚀殆尽,甚是遗憾。

    人的情感真是奇怪,古人肩挑背驮,渴望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如今有了汽车、高铁、飞机,却又留恋起这些古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青石古道。

    或许这就是田园牧歌的魅力所在。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

    徽州古道-歙县黄连凹古道(下)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布
  • 动态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