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吊石岭古道不仅是婺源北上行商的货运要道,这一带还是婺源詹墨制作中心。那里有古法制墨作坊,还有人珍藏了早已失传的“中华三大奇药”之首的徽州“八宝五胆药墨”。

    【本文4300字,分上、下两期推出先去看看

    《吊石岭古道(上):婺源北上古商道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4.空山新雨后

    雨还是继续下着,一会倾盆如注,一会细密如丝,此刻,整座山峰已经被浓浓的山雾弥漫着,白茫茫一片。前行的路在山间穿行,略有上下坡道。与前段路程相比,这段路面基本被草覆盖。在这炎炎夏日,这样的草丛是最适合蛇类栖息的,即使连续大雨也赶不走这些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生物。险情随时潜伏在我们脚下,作为山中一过客,我们一手撑着伞,一手拿手杖拨打着杂丛草匆匆借道前行。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这就是所谓的打草惊蛇吧?

    与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动物相比,树林里的知了和鸟儿倒叫得欢快悦耳。在这连绵大雨、浓雾似乳的山林中,还有知了嘶叫,还有鸟儿欢歌,是令我感到意外的。这些知了或许正悠闲地躲在树叶背面,或站在一处可以避雨的树丫上,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歌喉。鸟儿显然不止一只,一唱一和、一应一答,像是在准备着一场绘声绘色的晚会。在这个世界里,森林就是它们的舞台,不需要导演不需要观众不需要掌声,知了伴奏,鸟儿演唱,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就像我们这些逃离街市喧嚣的行走者一样,停下安身立命的奔波,穿行在这空山鸟语中的情境中,心自然舒展着。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5.前世今生探古道

    伴着蝉嘶鸟鸣,走过这段十几分钟行程的草丛路面,进入森林,宽阔的古道再次回到脚下,“警报”暂时解除。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约半小时后开始下坡。

    眼前这段盘旋而下的Z字形道路足以媲美大洪岭的十八弯,路宽远超浙岭十八拐,台阶凿砌工艺不亚于文昌古道,其沧桑古朴更不输箬岭、大连岭。

    从徐源出发至此,古道宽阔,台阶厚实,路面平整、石板青亮,已令我感叹不已,想不到在这荒山野岭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么宽阔规整、流线精美的古道,实属罕见。这让我再次审视这条徽婺商旅干道的历史渊源,半山腰处一座倒塌的穿心路亭为我找到新的信息。

    路亭残墙内壁“南无泗州大圣尊神”佛龛,其碑刻上记载这座古亭的生辰八字——乾隆二年(1737)秋月,比浙岭上的“继志亭”乾隆已酉/1789年)还早52年。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路亭虽不能完全代表修路的具体年月,当年商旅往来的盛况足以刻印在这斑驳的古碑中。

    相传吊石岭古道由一位徽商遗孀捐建,但未见文字记载。

    徽州人内敛不扬,即使巨资投入修桥补路这样的善举也少有碑铭印记,更别说撰记留名

    山底,再遇一路亭,虽残墙断垣,镶嵌在墙壁上的“亨达亭”碑刻仍清晰可见亭立于光绪丙申年(1896),落款为“沱川众造”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又是一处“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旧址。

    或是托了这座“亨达亭”的福,我们从徐源到白石坑,虽大雨不停小雨不断,却也一路“亨达”,既未遭遇“爬行动物”的攻击,也未滑跌受伤。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到达白石坑村已近中午,雨止渐晴。当年这个占据地利的“岭脚村”仅剩十几户人家、几位留守老人。从这里到沱川、清华的古道也像这个小山村一样即将消失。我们按计划离开这条“主干道”,翻越村庄对面的“门前岭”,前往徽墨故都——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去探寻那些即将逝去的徽文化遗产。


    6.徽墨故都——虹关

    徽墨是华夏文化之瑰宝,自北宋起,徽州制墨业开始兴盛。明代以后,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中心。明清以来,以虹关为中心的婺源制墨业蓬勃发展,与歙县、休宁呈鼎足之势。虹关詹姓墨工异军突起,其所制墨品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据《清代名墨谈丛》记录:全国百名制墨名手中,婺源就有十位。在徽墨鼎盛时期,虹关詹姓在外经营墨铺达八十多家,一时婺墨名扬天下。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繁荣的制墨产业无疑是婺北一带古道网络形成的经济基础,也成就了“条条官道通虹关”的古代交通格局。从白石坑出发,跨越门前岭的“支线”古道略窄,1米,凿砌台阶的石材及工艺不减吊石岭古道。门前岭岭头海拔仅600米,与白石坑相对高程仅百余米,这段路程基本没有弯道,直线攀高,还是有些费力,好在仅半小时脚程。

    下山的古道在山中迂回穿行,我们抵达虹关村已过下午一点半。

    虹关的高墙深院、亭台楼阁是那种让人看一眼就会联想起曾经辉煌的沧桑古朴。村头是一棵冠盖数亩的千年古樟,古树临溪,下有一凉亭,我们在这里见到一位身材消瘦、白髯飘飘的老者。老者姓詹,制墨世家,祖上曾在上海经营墨店,但他未承祖业,年轻时打铁为生。或是长期生活在这个翰墨飘香的古村,老者衣装整洁,发须纹理有致,一派仙风道骨。别致之处还有其左手佩戴的戒指,金一玉,胸前一翡翠挂件,碧如荷叶,足有五公分对径。

    我对金银玉佩没有研究,他这一身祖传行头,在小城屯溪少说也抵得上一套房的价值吧?Sweet Memories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说起虹关墨,老者如数家珍。松烟墨、油烟墨、炭墨,其上品为桐籽油烟墨,具有“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墨而光,防腐防蛀,耐久不变”之功能目前虹关村内还有一家古法制作油烟墨的作坊。

    据老者介绍,他家中还藏两锭古代“药墨”。

    “药墨”为徽墨一绝。据有关史料记载,徽州药墨即胡开文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和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 冰片等8味中药材及桐油烟精制而成。药墨主各种阳症,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症状具有奇效。相传,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慈禧西逃途中罹患背疮(鱼鳞病)顽疾,寻遍天下诸药不治,八宝五胆药墨而愈。徽州药墨因此名盛一时,被誉为中华三大奇药(徽州药墨、云南白药、漳洲片仔癀之首胡开文也获“药墨华佗”的美誉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徽州八宝五胆药墨”图片来自网络

    药源珍贵稀少,配方奇特,制作工艺复杂,民间有“黄金易得药墨难求之说,古方秘制的药墨更是无价之宝老者珍藏的药墨为六边柱体,长不足三公分、直径约一公分,原藏三锭,几年前,他患心脏病时用了一锭。

    遗憾的是我们无缘一睹这两锭徽墨瑰宝的尊容。

    老者的谢绝也使我们对虹关这座徽墨故都产生了更强烈的神秘感。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

    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下)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布
  • 动态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