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现存连岭古道自歙县石门乡石门村起,至淳安县浪川乡连岭村,全长约六十华里,古称“上二十、平二十、下二十”,其中“平二十”我曾于前年深秋已行走(请阅歙县连岭古道:天路秋色)。今年中秋假期,偶然机会,临时决定爬连岭,走了“上二十”。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据《歙县志》记载:“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这里所说的“连岭”即为歙县石门至淳安浪川的连岭古道。

    1     古道鼻祖

    据历史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剿灭歙黟山越人金奇、毛甘、陈仆等义军,建新都郡,任太守,辖现黄山市(不含黄山区)及石台县、婺源县、淳安县、建德市的大部分地域,郡治始新县(今浙江淳安县千岛湖西北、威坪岛附近)。因郡治位于郡域东部,为便统治,贺齐组织开凿连岭,打通东西要道。后行政建制分分合合,郡治先后设海宁(现休宁古城岩一带)、黟县,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新安郡治迁至歙县至今,连岭古道一直为古徽州(新都郡、新安郡)东西交通大动脉,是徽州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古道,比隋大业十二年(614)汪华主持开凿的箬岭古道整整早了三百年,或为徽州古道之鼻祖。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箬岭古道:箬岭雄关)

    连岭古道为“休龙古道”中段,古时道路自休宁海阳镇起,经屯溪、榆村、石门,越冷水洼、啸天龙至淳安县汾口镇龙山街(现龙山村)。从地图方位看,“龙山”位于淳安西南部,而曾为新都郡治的威坪位于淳安西北部,连岭古道作为三国时期连接治的交通要道,两者隔山跨水,相距甚远,或许漫长的时空距离阻隔了这段悠远的历史,有关史实尚待进一步考据。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2     登高婆岭山

    连岭位于白际山脉中段,最高海拔1395.7米,有“江南第一岭”之称。现存古道自歙县石门乡石门村起,至淳安县浪川乡连岭村,全程长约六十华里,青石路面,古称“上二十、平二十、下二十”,其中平二十路段穿越南北走向的十公里山脊线,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为连岭古道最省力也是景色最美路段,秋色尤甚,我曾于前年深秋已行走,剩下两头爬坡登高,一直未能成行。今年中秋假期,本计划全程行走长陔岭古道,但因柴草没路,中途折返,于是下午另辟蹊径才临时决定爬连岭。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和其它徽州古道一样,我们过了石门,汽车沿着山坞继续前行,路边山崖断面黝黑的岩石见证了古道曾经的路径,但青石路面已被砂石水泥替代。古道所在山坞土名芝麻坞,至尽头可前往歙县狮石及淳安中洲,连岭古道在距离石门村约五里即石门林场处开始登高。虽已仲秋,下午两点多,太阳依然火辣。古道沿着婆岭山的西坡迂回而上,这片山地森林为石门林场所种植的杉木,去年刚砍伐,新培育的幼苗不足一米,原先荫蔽在林中的古道完全裸露在阳光下,灼烤着我弓腰前行的后背,胸前的汗珠不停地滴在运动衣上。汗水和阳光搅拌后被凝固成细细的晶体,粘在额头上,就连戴在头上的草帽都被汗水湿润了一圈。千百年来,走上这条古道上的徽州先人,唯有翻越这些连绵不断的山脊,才能走出一条生存之路。而今天像我这样的行走者,在这样的天气里户外登高,中暑或知难而返是常有的,它不仅检验一个人的体能,更是检验一个人追逐目标的意念和考验挑战极限的意志。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好在我的“基本功”扎实,约半小时,到达第一层山脊,古道也钻进了稠密的灌木林,这些杂树以前当柴火烧,现在烧柴火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片林地也越长越密,越长越高,和下面那片成林即被砍伐的杉木相比,它们幸运多了。前一阵读到庄子带弟子外出游历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经典,不妨提一下。庄子在游历途中,看见有人伐木,成才都伐去,留下歪瓜裂枣的,庄子对弟子说,还是无才好吧,弟子皆以为然。晚上,庄子一行住店,店主杀鹅款待,但两只鹅杀哪一只呢,最终还是决定杀那只叫声不好听的,庄子又说,还是有才好吧。弟子茫然,问庄子,到底是有才好还是无才好呢?庄子说,介于有才和无才之间最好。

    3     谁凿连岭

    灌木林中清凉舒爽,我们席地歇息,才得以仔细观察这条千年古道:路面宽约1-1.5米,就地取材的山石铺设,表层黝黑,未经细琢。黑色映衬着岁月的底色,揭开这层沉重的色彩,这一块块青石板就像一面面镜子,将千年历史一幕幕地映射出来。关于连岭古道的来历,除“三国贺齐凿连岭”外,还有两种传说。相传,西晋“中原南渡”后,皖南人口骤增,新安郡各县百姓往来频繁,连岭柴草没膝,行走艰难,两地高僧托钵化缘,筹资修建此道。另一说法,则与朱元璋及其军师朱升有关,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从这条路走上大明金銮殿的。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刚才我们驾车进入石门村时,就见村头水口处立有“朱升讲学地”的石碑。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号枫林先生休宁回溪人,19岁中秀才,46岁才中举人,501367年)被举荐为池州学正(负责“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相当于现在教育局长的部分职责,九品小吏),不久便弃官避隐石门开馆讲学因这条古道上走来一位乞丐皇帝而使之青史留名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据记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一月,朱元璋久攻婺源不克,听闻徽州隐士朱升文韬武略,便到访休宁回溪,朱升却留下“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的锦囊妙计后避而不见。朱元璋依计而行,一举攻克婺源城后决定效仿刘备三顾茅庐,招贤朱升。当他察明朱升在石门讲学后,便佯装成商队,自严州府(现浙江建德市)出发,过连岭,至石门,来到朱升教馆前,请其出山辅佐。时值元人暴政,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朱升当学以救国,提出了后来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九字国策定江山”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思想。朱元璋当即拜其为中顺大夫,并遣礼相聘。此后朱升一路辅佐朱元璋创建大明江山,直至洪武二年(1369)告老退隐而得以善终。相传连岭古道就是这一时期朱元璋派兵修建的,如今古道上还有“宝剑泉”“绝檵木”“送驾岭”等与朱元璋当年征战徽州有关的景观或地名。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岁月漫长,古道悠悠。我们知道,任何一条徽州古道并非修建后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代接一代的徽州先人前赴后继,筹工筹劳,出资出力,不断修葺的结果。这条贯通徽州东西的连岭古道能得以保存至今,且仍然承担着当地村民山间劳作的步道,一定还有许许多多未留下姓氏的徽州先人为之付出,脚下这一块块凝结着黑色沉垢的石板正是记录他们善举的不朽丰碑。只是,近几十年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让人几乎忘却了这条曾经的徽州东西交通大动脉,更不会再有人投入巨资去修缮维护,陨落在大自然的怀抱是迟早的事,尽管这条路的路径走向及施工工艺足以抵挡百年的风雨侵蚀。一个半小时后,我们转过三道山脊,抵达号称皖南天路的狮石公路,即石门林场冷水洼护林站,也是我们上次行走的起点。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徽州古道的鼻祖)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布
  • 动态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