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六十里连岭”号称“上二十,横二十,下二十”,据《歙县志》记载:“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为徽州境内开凿年代最早、现存最长的古官道。全文5300字。

    古道评价

    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    95%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算起来,我已第三次走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号称“上二十,横二十,下二十”。古时,两脚走天下,天高路远,山路弯弯,多少有些水分,但即便打个六七折也有二十公里,来回往返四十公里,确实不是我们这些成天坐办公室者可承受的。于是先短后长,先易后难,前年深秋,先走“横二十”,路面平缓,秋色绚丽,令人醉而忘返。上个月,从歙县石门出发,走了“上二十”,林木荫蔽,古道幽深,三小时轻松上下。于是决定选择一个阴凉天气,全程往返,也顺便检测一下我这运行了半个世纪的老骨架。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1     雨中婆岭山

    清晨六点。我们从屯溪驱车至歙县石门,四十分钟后即进入登山古道。和众多徽州古道一样,沿着山坞行进的路已被现代交通所替代,只有那些山岭上路还残存在林木丛中。古道起点所在的山岭俗名婆岭山。关于这座山的来历,我未作太多了解,听到这个名字时我不禁想到古代那些凶煞的婆婆,想起那些遍布徽州大地的牌坊,古时,几十年媳妇熬成婆,这古道上或许又是一个徽州小媳妇的血泪故事。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天气阴沉,古道深深,漫无边际的雨雾笼罩着连绵的山峦,不知是山中正在下雨,还是雾气凝结的水珠,山林中弥漫着细绒般的雨丝,像空气一样粘在身上,湿漉漉的,似乎随手一抓都能挤出水来。阴雨天登山,气温不高,身体水分蒸发少,但常年少有行人、布满青苔尘土的古道经过雨水浸润后,形成一层粘膜覆在石阶表面,像油一样润滑,无形中增加了今天登山的难度系数。四十分钟,我们到达第一层山脊,进入第一段较为平缓的路段,当地人叫东门。往北翻过一座山还有一个叫古祝的山村,属歙县绍濂乡管辖,要是在晴好的日子里,走到山脊上即可看见不远处几幢棕红的土楼嵌在一片墨绿的山峦之中。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此处原为一片坡地,前些年退耕还林时种植的枫树已有碗口粗,如在秋阳蓝天下,这片枫林该是火红一片,但遗憾眼前依然迷雾笼罩,能见度不足五十米。我们视野所及的枫叶因无阳光的装扮也显得黯然无神,枯红色,估计过不了几天就要掉落了。它们走过春光,跨过酷暑,如今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凋零而去,真让人有些不舍。我上次走这条路时,在这里遇到两位采箬叶的老人,古祝村的,我们试图向老人了解一些关于这条路、这个村的历史,但老人的话除了“古祝”二字外,其它一句都听不懂。这些偏居山野者大部分是太平天国战乱时从江北迁徙而来的,他们的乡音与古徽州山越土语结合后形成了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隔山不同调”的独特现象。如今这些承载着徽州历史元素的方言大部分已在他们后代口中慢慢消失,就和我们脚下这些被杂草枯叶覆盖的青石板一样,终将会消失在岁月的烟雨之中。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2     暂歇冷水洼

    细密的雨丝依旧缠缠绵绵,路面的落叶枯草不仅覆盖了磨砺千年的青石板,挂在草叶上的水珠也浸透了我的鞋和袜子,走起路来,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被雨水长时间浸泡的脚趾与鞋子磨蹭后已有些火辣辣的感觉,但因路面石板湿滑,我们还得继续踩在路两边的腐叶或石板缝隙间的草丛上。

    时间刚过早上八点,我们已抵达狮石公路上的石门林场冷水洼林管站,约4公里登高步道,耗时一小时二十分。这几乎是“急行军”的速度。实际上我们全程都是按这个速度、甚至快于这个速度行走的。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或许早餐吃得太早,餐后不久即开始急速行走,且刚才一路登高时,清冷的山风融进汗水吸附在皮肤上,在冷水洼这个风口上又吹拂了一阵冷风,我肚子突然有了上下倒腾的感觉。在我身体的零部件当中,最不争气大概就是这肠胃,冷了热了,都可能罢工抗议,甚至是排山倒海式的山洪迸发。行走山野之中,也就少了那些繁文缛节,我顾不得斯文,随即宽衣解带,就地解决了内部矛盾”。人有三急,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是免不了的,当年郁达夫与林语堂到昱岭关时,他们同行者也上关门边上“撤了一泡溺”,以留作过关的纪念碑。何况我今天是在这千米高山、千年古道上呢?估计来年春天,我这一杰作定会在此催生一丛突兀而出的浓密柴草。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卸下体内包袱,喝口热水,肚子顿感舒坦好多。当年修建狮石公路时,这段古道被剪去一截,我们经路后便道进入古道后继续前行。前年我首次行走连岭时就是从这里出发的,离登顶“上二十”路段最高点还有近二十分钟路程。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3    路过逃荒岭

    上行不远,见一处房屋遗址,一奇石横卧路边,似一头跪地休息的牯牛。奇石边一棵古树,高近十米,两股主干并立,直径均不足一米,且树干已枯烂近半。此树其貌不扬,却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树龄已近千年,在徽州境内恐为绝品。我是去年在网上看到这则消息的,是什么树已记不清了,且如今叶落枝枯,树老皮厚,青苔覆盖,我的“花伴侣”软件也无法准确识别。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这里曾是石门林场护林站驻地,公路修通后站址搬迁,原先两间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平房及周边的坡地现已落荒多年。相传,古时曾有人逃荒至此,见地势平缓,阳光充裕,土地肥沃,便在此安营扎寨,开荒种地,故名逃荒岭。连岭连接徽(州)睦(州)两州,人来客往频繁,少不了客旅食宿、畜禽草料需求,逃荒岭便成了一间客栈,生意颇为兴隆。但久而久之,客栈主人便见义忘利,把当年逃荒果腹的日子忘得一干二净,从起初的坑蒙拐骗演变到后来的谋财害命。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年那间黑店终将躲不过徽睦两地百姓善良的眼睛,如今只留下这些沉默的砖头瓦片,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钉在六十里连岭的杂草枯叶中。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上到最后一层山脊后,古道进入了“横二十”路段。细长的青石路将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串成一段悠远的历史,和那若隐若现的山脊线一起绵延至远方。刚才一路盘旋登高,我连头发都被汗水湿透了,如是晴日,估计我身上都能刮下几十克盐晶。而此刻走在这海拔1300米的山脊线上,飕飕的风和浓浓的雾袭来的却是刺身的寒意。那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满山涂彩的秋韵,以及我记忆深处那些令人垂涎的猕猴桃、山楂等野果子也一起湮没在这漫无边际的浓雾之中。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4    一脚跨两省

    行走秋雾中,四周茫茫一片,我们就像被蒙上眼睛拉磨的驴,心无旁骛地蒙着头往前奔走。我知道,很多时候,人活得累是因看得太清晰了,太多的精彩激发了太多的欲望,什么都看不见也就不去想那么多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生活还是寡淡一点好。

    不觉中路程已过半,我们就地在一处圮塌的建筑遗址上席地休息。遗址名“乌门洞”,俗称“无门洞”,为徽睦界亭,现皖浙省界,古有“一脚跨两省,鸡鸣醒三县”(歙县、淳安、遂安)之称。乌门洞为“穿心”亭结构,拱形门洞,相传始建于唐代。千年来,屡修屡废,屡废屡修,如今这些横七竖八倒落在地的巨大块石,依然有棱有角的,似乎正在叙述着当年的雄姿和繁华。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过乌门洞,为一处平坦开阔地带,相传此为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养马放牧之地,古称“百马场”,现名“观音亭尖”。古道在这里绕着山棱转了270度的大弯,其正面是一处路亭遗址,规模不大,约十几平米,亭内柴草丛生,无法涉足,里面是否供奉过观音,也不得而知。路亭前一块铁皮牌子上记载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战役情况。几年前才制作的牌子现已斑驳不清了。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据史料记载,1934年924日下午至深夜,为掩护红七团主力部队安全翻越大连岭,红军掩护部队遵循军团长寻淮洲的战术意图,在离连岭脚两公里的送驾岭上迎战围追红军的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和补充第一旅的五个团。红军巧妙地利用敌补充一旅错把“浪川鲍家当成双源鲍家”而迟到的战机,同步佯攻围追敌军双方,导演了一场敌军互打的好戏,亡敌一百五六十人。五千多红军成功甩掉尾追的一万三千国民党军队,顺利翻越大连岭,红军掩护部队也趁着夜色安全转移,史称“送驾岭之战”。此处原有掩护部队搭建的炮台、战壕等工事,但现在已找不到任何痕迹了。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5    神秘啸天龙

    当年红军冲破敌人围追堵截,从这里走向为民族独立而抗争的新战场。而今天在这里围堵我们的却是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马小姐”(蚂蟥)。照理说,时至深秋,这千米高山,温度仅十几度,这些小生物早该钻进泥土等待明年春风送暖了。而今年或是持续干旱的缘故,天还没凉下来,这雨后的腐叶却成了它们的掩体,行人一旦经过,便会弹跳而上,为过冬前再汲收一顿丰盛的大餐。我虽出发不久就将裤脚绑在袜子里,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也没能躲过这免费的“脑血栓预防针”。难道这小东西有缩身术,能从袜子缝隙里钻进去不成?所幸没有遭遇那些还未储备足够脂肪而忘了冬眠的毒蛇。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当然,有“追兵”的行军速度是最快的,我们一路疾行约九公里,从冷水洼穿越半个连岭抵达古道最高点“啸天龙”时,竟不到两小时。啸天龙四面临空,无论冬暑,常年寒风呼啸,为大连岭标志,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当年朱元璋在此留下的传说就足以写满几页纸。啸天龙山脊南下十多米有一处泉水,常年不枯不溢。这千米山脊,一汪清泉,四季喷涌,本身就是奇迹。相传这是当年朱元璋一剑插地而涌出的宝泉,故名“宝剑泉”。据说,老朱同志为防止泉水被敌人利用,还立下“此泉吾开,敌众勿来”的口谕,后人只有轻手蹑脚走进泉眼,才有清水流出,否则泉息流断。遗憾的是我们时间仓促,未能前往接一壶圣水。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以前,离啸天龙不远处还有棵大枫树,上粗下细,据说是朱元璋随手折了一股树枝倒插在土里长成的。六七百年来,这棵枫树一直枝繁叶茂,夏日葱茏如伞,秋天霜叶似火,可惜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大炼钢铁”,让这棵神秘古树沦为一堆柴火,化作一缕青烟追随它的主人去了。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6    行走”下二十”

    在徽州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很多,但也仅仅是传说而已,历史本来也没有真相。

    在啸天龙小憩十分钟后我们继续赶路,走最后一段“下二十”路程,约八公里。这段坡道上缓下陡,中点“箬帽尖”,即自狮古山村上行的“十里亭”。上段俗称“十八肩”,据说古时挑担上山者在“十里亭”歇脚后,换肩十八次即可走完这段路程,看来强度不大。如今这段地处山林腹地的古道,多处路面已被山洪冲塌,且柴草簇拥,偶有枯木阻路,是整条古道中路况最差的一段。下段依山折叠而上,峭立如天梯,与其它徽州古道的“十八弯”类似,为连岭古道精华所在。前些年,淳安浪川乡狮古山村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时,对古道进行了清理维护,复建了“三里亭”、“五里亭”。同时,还在村口建起“狮古山红军广场”、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设施。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上山容易下山难,连续八九公里下坡,即使汽车的刹车鼓也会发红了,何况我们这几尊凡身肉体,更何况是走在这些湿滑无比、且已不再齐整的黑褐色石阶上。我们四人几乎都摔了跤,弄得大腿屁股一身泥,最惨的一位老兄手指根部还撕开了两道口子。俗话说“看到屋走到哭”,我们不知走过几条湾,跨过几道矼,在古道上迂回盘绕近两小时,终于在中午十二点抵达山脚的狮古山村,全程约二十一公里。除去三次途中休息,用时正好五小时。此刻,我的膝盖、脚踝已有些隐隐作痛,急需休整缓解。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7    古村狮古山

    狮古山村地处淳安县西南部,古属遂安县,1936年6月,中共浙皖特委在此设立,并成功召开第一次特委委员会议,领导淳安、遂安、歙县一带革命队伍开展武装斗争,诸多红色革命旧址尚存。但因时间缘故,我们用过便餐,走马观花看了两座古石桥(万年桥、连峰桥)、几块古碑后就马不停蹄走上返程的路。

    连岭古道的“上二十、横二十、下二十”是泛义上的,从狮古山村到啸天龙的“上二十”登高路段几乎占总路程的40%。今天天气阴雨,山谷幽暗,下午六点已天黑。也就是说我们下午的有效行走时间不足五小时,否则摸黑下山,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因此返程强度将会大大高于上午。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在与狮古山村民交谈中也证实了我们的预判,“郎跺脚”更是“十八弯”这段登高陡坡的见证。相传古遂安山区有娶亲背新娘的风俗,即新郎上门迎亲,须将新娘背回家,途中可换人转背,但新娘双脚不得落地,否则可悔婚不嫁。据说,古时歙县石门有位石匠,相貌丑陋,自恃力大无比,或是不愿让别人“揩油”,决定一人独自背回新娘。娶亲那天,石匠自遂安浪川出发,一路背负至此,走到这些天梯般的石阶时,终于让他精疲力竭,寸步难挪,不得已只有把新娘放下,稍歇片刻再继续攀高前行。哪想新娘本就对这丑陋的石匠不满意,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这一落地休息,正中其下怀,一溜烟返回娘家,弄得石匠后悔得直跺脚,“郎跺脚”之名便由此而来。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8    生命的仪式

    很多时候,人的潜能是逼出来的。当我弓腰露背行走在近五公里的“十八弯”上,粗犷的喘息声就像汽车爬坡时“轰油门”的声音一样,震荡在直插云霄的盘山磴道上。五十年前的今天,在那个同样位于峡谷尽头、大山环抱的山村里,我来到这个世界。五十年的奔波五十年的路,今天,我以这种极限行走的仪式来定格这五十个春秋,将来终有一天腿脚不利索哪里都去不了,甚至牙齿掉了连撮一顿都没有滋味的时候,我必然还会想起今天这一路可以慢慢咀嚼的行程。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返程的路依旧湿滑,六十里连岭依旧雨雾重重,小小的蚂蟥依旧弹跳到脚上。我们匆匆行走在连岭上,跨啸天龙,过乌门洞,走冷水洼,一路登高穿山,下到歙县石门的古道起点时,天已完全黑尽。

    此刻,我的脚掌、脚趾已磨出多个血泡,像一只跛脚的鸡,一瘸一拐的。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半生醒来知天命,我觉得,人的一生,活着都在开始,过去的已永远过去,相对于将来,现在总是最年轻的。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二日

    古道路径:歙县石门乡—4km—石狮公路(冷水洼)—5km—无门洞—4km—啸天龙—4km—箬帽尖(十里亭)—5km—淳安浪川乡连岭脚村狮古山组

    ——————————————————————————————–

    徽州古道—歙县连岭古道(六十里连岭)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