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在现有史料记载中,黄山仅有玉屏、云谷、松谷三条登山古道可达山顶。近日我们发现了第四条古蹬道——白云溪古道,一起去看看吧。

    全文3500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古道指数

    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

    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5%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天海兀立于黄山之心,平旷辽阔、水源富足,集天地日月之精华,纳东西南北之气象,其风水秘境曾吸引众多僧侣来此问道修行。尤为明清时期,此处庙宇林立,光明顶的大悲院、普贤院、平天院,天海的白云庵、卧云庵、天海庵、别峰庵,还有林莽之中多座已无任何史料记载的庙宇残基,其时佛事香火盛况与九华山不分伯仲,且晨钟暮鼓,遥相呼应。

    在现有史料记载中,黄山仅有明朝普门法师主持开凿的玉屏、云谷、松谷三条登山古道可达山顶。九华山等西北方向来的僧侣香客须经钓桥、过汤岭关,绕道汤泉后,再经玉屏抵天海、光明顶等地。我不禁疑惑:难道没有一条从钓桥直达天海的古蹬道吗?黄山西海大峡谷长达十公里,垂直落差近千米,飞瀑连天、山崖壁立,虽飞鸟不过,猿猴难攀,但凭古人的智慧,凿石为阶,架木为桥,利用山谷及悬崖断裂层上的植被带修建一条樵道并非没有可能。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1     走进白云溪

    前阵子听黄山园林工作人员说,从钓桥到天海确有一条古道,他们“摸山”时走过其中片段,个别地方还有古人在崖石上凿出的“脚印”及搭砌的石阶,但大部分是“四不像”走的路。每年秋冬万物萧瑟、虫蛇入眠之际,园林工作人员都会开展野外调查活动,甄别古树奇石,处置枯死树木,预防松材线虫等等,俗称“摸山”。穿山越崖的“摸山”道路则戏称为“四不像”走的路,在徽州民间也叫“野猪路”。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四不像”是皖南一带仅存的濒临灭绝动物,因其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而得名,常活动于人迹罕至的丛林中。很多时候,园林工作人员“摸山”走的就是这些动物走的路,古人开凿古道时也会利用这些“野猪路”,据说绩溪至临安颊口(现清凉峰镇)的逍遥岭古道就是根据胡宗宪的信犬所走的路开凿的。徽州古道除了翻山越岭外,很多是沿着水流方向行走的。“白云溪”源于天海,并集九龙峰、云际峰之水,一路下泄至钓桥,从天海至钓桥的登山道我也姑且称之“白云溪古道”。史上的白云溪是指源于云际峰,东流至榆花溪的溪涧,现丹井的崖壁上仍刻有“白云溪”三字。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黄山之水云中来,云际峰东西之水都称为“白云溪”也未尝不可。早晨,山中天气清冷,我穿上冲锋衣,绑上护膝护踝,带上干粮,跟着天海管理处的“摸山”队伍沿步仙桥游道出发。步仙桥游道经石床峰、石柱峰,至三溪口,顺流而下至钓桥,其大部分路段穿崖过壁,绝处逢生,十分惊险。尤为“步仙桥”,凿隧洞于两山峰腰部,并架桥相接。人行桥上,上仰插天石峰,下临百米深渊,山风吹来,松舞风鸣,令人叹为观止,故为世界十大名桥之一,每年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该步道建成于1989年,但非古道路径。根据现场地貌及史料分析,白云溪古道应经步仙桥与云际峰之间的山谷下行后进入西海大峡谷,再沿峡谷至钓桥,肇建年代应为明代黄山佛事鼎盛时期,毁于清末徽州“长毛”劫难年代,民国年间,玉屏、云谷、松谷磴道建成后,才彻底废弃。百余年的自然侵蚀,当年那些架木为梯的栈道早已不存,古人匠心搭建的石阶绝大部分也已归于自然。如今我们已无法还原古道的基本路径,只能寻找一条较为安全便捷的路线,即“卧石披云”附近进入森林,去寻找这条早已消逝古蹬道的蛛丝马迹。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2    发现古道“支线”

    下行的山林虽然陡峭,偶有崖石阻路,但植被丰裕,林木稠密,行走难度不大。约半小时,我们在山腰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暂歇。同行的C兄说,附近有一天然“水晶井”,可以去看看。水晶井位于一悬崖下方,因井壁缀满水晶石而得名,井口宽约六十公分,深达“四丈许”。当然我也不敢贸然下去试探,往下丢颗石子未闻回声也就作罢了。水晶井于深山密林中,如无人带路,殊难发现,据说洞内刻有“峨眉月痕”四字,至于何人何时所题并无记载。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黄山还很多类似的“井”,汤岭关南北榆花溪、桃花溪的诸多臼状石井,在云际峰下的溪谷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石臼,传说是当年轩辕黄帝炼丹时留下的药臼,也有的说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留下的印记,还有的说得更干脆,大水冲击砾石磨出来的。水晶井在这海拔1500余米的悬崖之中,既无冰川,也无流水冲刷,且还缀满晶莹剔透的水晶石,确为黄山奇观?黄山的自然奇观无处不在,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探秘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下行不远,即谷底,自天海流下来的水从这里流向白云溪,因持续干旱,溪中除了绒毯般的青苔外,已无一滴流水。溪边还有一处老庙基,规模不大,不足20平米。据C兄介绍,水晶井附近也有一处庙基,规模是这里的三四倍,天海下来的这片森林中还有几处庙宇遗址,但均未见有关文字记载。时光无言,山石有痕。虽然历史已将这些禅林庙宇淹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但它们主人当年在崖石上凿出的蹬印、搭砌的石级却永远留在大自然的骨骼上。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我们沿着溪谷前行数百米,若隐若现的古道引着我们又爬上西面的另一座山。这是介于云际峰与步仙桥之间的一条山矼,东西走向,上连鳌鱼峰,下止西海大峡谷,中部还有一处明显的断裂带,形似山“门”。我问园林工作人员,这座山矼叫什么名字,他们也不知道,姑且给它取名“石门峰”吧。“石门”宽不足一米,高数十米,南北均有古人凿出或搭砌的简易台阶,是从白云溪谷底穿行到云际峰下的必经之路。但从地形看,“山门”狭窄,登高路径陡峭,不适合大规模人员行走及运输生活物资,估计这段古道仅是附近僧人行走的便道而已,或者说只是白云溪古道的一条“支线”。这一点后来在钓桥一位园林工作人员那里得到证实,即真正的白云溪古道是沿着云际峰下的溪涧上行后再斜穿到天海的。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3    遇见古蹬道

    再次下到另一条谷底,眼前是高不可攀的云际峰,溪水两边,老树枯藤。
    我们缘溪穿行在秋艳的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多样性让这里的秋天更加饱满丰腴,除了缤纷绚丽的色彩,这些人迹罕至的高山老林所特有的物象还是给我带来了视觉的震撼,视野所及,山崖壁立,巨石突兀,虬松壁挂,崖柏铿锵、苔草青碧,溪水澄澈。即使崖石浮土上生长的几株毫不起眼的野生黄连,也在这里熬过了一二十年的岁月。最是林间那些横七竖八倒落在地的枯枝烂树,无情地演绎着这片森林的自然轮回。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然是永恒的,人及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都终将会被自然收回。因溪水浅流断断续续,我们可在溪涧的巨石间跨越穿行,或是从溪谷两边的树林中拉着树枝、拽着藤蔓下行。其间,我们发现了四五处古人开凿的石阶,三五步,六七级不等,小的仅够一只脚交错攀行,大的也有一两尺宽,最明显的是一段在山洞中穿行的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山洞位于两山夹持不足20米的溪涧底部,一块巨大的自然落石与悬崖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石洞。洞长近10米,阔处宽高约5米,下部出口仅容一人通过,洞内砌有石阶,行人可经此上下。这是我们在这条峡谷中找到的最完整的古道遗址。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4    穿越悬崖峭壁

    这些若隐若现的古道遗址足以证明白云溪古道的存在,但却无法还原当年的路径,对我们今天的行走也无任何帮助,很多时候我们还要靠绳索才能下到巨石或崖壁下方。走古道这么多年,放绳还是第一次。以前看到黄山环卫工人放绳捡垃圾时并未觉得有多少技术含量,一旦自己经历才知其中艰险。在我的潜意识里,吊绳就像爬树那样拽着绳子往下滑即可,这个动作在短距离滑行时并无大碍,我们首次放绳就属于这种情况,崖石不高,且下面平坦,我吊在绳上还可摆了个PS,留个影。但其它情况则不然,轻则皮肉之痛,重则人身伤亡。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放绳也并不能解决途中遇到的全部断路悬崖,超过10米以上或不能看见底部实况的垂直悬崖是万万不能下去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遇到这类悬崖,我们只能绕过山背翻越到另一条溪谷再继续下行。但当我们不知绕过多少条山背,走过多少条溪涧,到了可以看见西海大峡谷下行步道时,还是被一处无法逾越的断裂悬崖所阻拦。如在丰水期,这里下去该是一条从天而降的瀑布,但我们没有翅膀,飞不下去,也无法放绳下去,只能继续从侧面穿越到山背。意想不到的是翻过山背后,横在我们眼前的还是高不可攀的崖壁,此刻已下午三点多,不可能返程,也无法再改道。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经过近半小时探寻尝试,我不得不决定在一处相对距离最短的山崖上放绳下去,且首先要横跨一处约5米宽的悬崖,然后下到近10余米高悬崖下部。人立绳索外部,双手抓住绳索,横“走”在光溜溜的石壁上方,除了要点胆量外,倒无太大危险。但双手抓绳,弓腰跨步下行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技术和经验,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一脚踩滑,轻则皮外伤,重则滚落山崖。我已记不清全程放绳次数,但放绳这座10米悬崖或是我终身难忘的,我们一行六人中,有两位就在抓绳下滑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手指被磨得皮开肉绽,其他人多少都有皮肤挫伤,所幸未造成太大伤害。

    我们自早晨七点从天海出发,下午四点抵达钓桥庵,行走两万步,耗费九小时。这段魔鬼式的山路正是白云溪古道的原始路径,出口处离钓桥约500米处。古时,僧人们在河边砌有阶梯,盘山蹬道中,平处挖山为路,险处伐树为梯,架木成桥,绝处还有绳索护栏,每天行人络绎不绝。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

    徽州古道—黄山白云溪古道(黄山第四条古蹬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布
  • 动态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