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古道南起婺源县江湾镇,跨越芙蓉岭(或谭公岭)、对镜岭、羊斗岭、塔岭、新岭,至休宁县山斗乡,全程约三十公里,是目前徽州境内保存最完好、距离最长的青石古道。古道于宋代由婺源大畈村人汪绍捐资开凿,元代汪同复拓宽平夷,明万历年间,婺源县令谭昌言捐俸筹资,另辟谭公岭。现芙蓉岭、谭公岭、对镜岭、塔岭古道保存完好,新岭几近荒废,羊斗岭及缘溪而行的古道路段基本被公路掩埋。(全文2200字,阅读需10分钟)
古道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90%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历经三年围剿,歙州洪真谋反终被平定。是年正月初九,唐玄宗颁旨,析出歙州休宁县回玉乡、江西乐平县怀金乡,新设县治。此后,徽州这个独立地理单元之外就有了这片新的县域——婺源。绵延百里的五龙山脉横亘在婺源与歙(徽)州其它县域间,成了婺源人进入郡府、北上京都、东进苏杭的天然屏障。其间多条穿越山岭的步道成了婺源的交通命脉,“五岭古道”则为其中最繁忙、最精致、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一条。其中芙蓉岭、谭公岭是两座几乎平行的山岭,也是最适合循环徒步的古道,全程约16公里。上午我们从江湾出发,跨谭公岭,至北岭脚的芙蓉岭村,进入芙蓉岭古道。
走进芙蓉岭村,芙蓉溪穿村而下,芙蓉古道缘溪上行,村中土楼依溪傍路,都有了年头,斑驳的石灰墙下,一位老人正在剥着豆荚,几只老母鸡围地觅食,路边菜地躺着几条冬瓜,滚胖滚胖的。我们看到,村庄门牌上写着“溪头乡芙蓉岭”,村头一块石头上却刻着“夫容嶺”三字,落款为“嘉靖已酉”(1549年)、“東必九股武山”。这个曼妙的村名确实让我感到有些好奇,不知是“夫容岭”,还是“芙蓉岭”?从墙根下那位老人口中得知:当年有位大户人家小姐,芳名“芙蓉”,嫁到岭那边的江湾,不幸猝死岭上,其夫悲痛欲绝,迁居于此,为其守灵,“芙蓉岭”由此而来。至于为何写成“夫容”,没人知道其来历,不知是否和那位失去“爱妻”的男子有关吗?
关于芙蓉岭的来历还有另一说法。芙蓉岭位于灵山下,因灵山一峰凸起,群峰拱护,形似芙蓉,故称芙蓉山,或芙蓉峰,峰下山岭则为“芙蓉岭”。出村庄,古道在梯田的缝隙间逶迤上行。或是山中田地太过珍贵,其间的古道竟被挤得不足1米宽。至山腰,过梯田,路方渐宽,达1.5米。此处山势渐陡,古道几乎是沿着山坡直线上升,诗人方回将之誉为“上如攀天下入井”,并非危言。芙蓉岭也因此成为“五岭”中最峻拔陡峭的一岭。古道石阶由就地取材的花岗岩垒砌,不甚规整。不管是路面石材,还是建筑工艺,与谭公岭、对镜岭都不可同日而语。
历经数百年人来客往的踩踏,这些古道上的石块已露出淡黄或粉红的光泽。走在这样的石阶路面上,我突然想起一些文人所说的“黑色是岁月的底色”,难道这些花岗岩上磨砺出来的色彩,不是岁月赋予他们的本色吗?它们比黑色更坚韧,比红色更持久,比青色更绚丽。约四十分钟,抵达芙蓉岭岭头,一座古关隘屹立眼前。古城墙由条石砌成,高6米,宽12米,中有拱形关洞,墙体向两边山脊延伸。关洞内有两堵交叉垒砌的石墙,行人须走S形方可进出关洞。芙蓉岭为婺源溪头乡和江湾镇界岭,其关口正对江湾镇的旃坑村(现占坑村),即“萧江氏”祖居地。“萧江氏”源于南唐“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之子萧祯(“萧江氏”一世祖),因萧遘所辅佐的南唐,在“朱温篡唐”战争中失势而被杀,萧祯为避风险,隐居歙县篁墩,后迁婺源江湾,易萧为江,故在江姓分支中称之为“萧江氏”,类似于徽州胡姓中的“李改胡”,称之为“明经胡”一样。
相传,当年岳飞带兵经过芙蓉岭,见旃坑村紫气腾腾,有天子地貌,于是在芙蓉岭头修筑此关,以聚西北来风,阻挡旃坑村之龙气。后来旃坑人知晓后,才在关洞内砌了这两堵交错的石墙,一边往左,一边往右,以阻挡北风,保住了村庄的“风水”。如今,婺源还有“旃坑本是状元龙,坏了芙蓉一线风”的说法,婺源江湾人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其中原因大家都懂的。关洞南北分别题额“玉京雲路”、“寶婺天關”,款落“万历甲申”(1584年)、“江世称立”,其中其中“玉京”的“京”字“口”中还多了一横。“玉京”为道家所称的天帝居所,也指帝都,古时婺源书生北上应试,都要经过这里,京字加一横,誉为进京赶考,“一举成名”之吉兆。
至于“寶婺天關”,应与“婺源”县名来历有关。相传,婺源置县时,恰逢婺女星在京城长安东南方向出现,唐玄宗或因受身边脂粉气的感染,一时龙心大悦,随口钦定“婺源”为新置县名,意为“婺女之源”。婺女为神话传说中一位美丽贤惠、坚强勇敢的女子,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曰:“宝婺摇珠佩,嫦娥照玉轮”。婺源也因此成为传说中婺女的家乡,古时,婺源境内建有多处婺女庙,供奉婺女娘娘。“宝婺天关”即为婺女所在的天门,喻为天上仙境。
出关门,左边是一处近年复建的“五昌庙”,接着道分两路,一路沿古城墙拾级而上,到达灵山寺,至大畈村,就是朱元璋当年所说的“好大一片畈”的地方。另一路顺山坳直线下行,至中平村。我2017年10月28日首次走这条古道时,就是从这里下至岭脚,经中平村,返回婺源。下山古道略缓,路面宽度、石材类别与北坡一致,途中有两处路亭残墙。2020年9月26日,我再次走芙蓉岭古道,路径略有改变。早上驻车大畈村,先登灵山,再下芙蓉岭。这是另一条古道,且有深远厚重的佛教历史,土地庙、观音楼、地藏殿、碧云寺均已在上世纪末复建,现有一中年男子驻守(非僧人)。据说每年六月观音“生日”,此处香火甚旺,来往香客多达百人。从大畈登山的古道甚陡,且断断续续,登顶约两小时。碧云寺至芙蓉岭段保存完好,路况优于芙蓉岭古蹬道,下行约半小时。这段古道沿途古迹众多,景色绮丽,有磨针石、金鸡洞、仙人桥头、海涵墓、怡乐亭、半月岩、半月塘、石房、金鸡石(石笋)、望乡墩、五谷树、聚缘亭、棋盘石、石仙椅、紫竹林、石观音、莲花池等古迹或景点,还有“佛”、“壽”、“雲”、“津”等摩崖石刻。本文不再赘述。在谭公岭山道开凿后,芙蓉岭古道一直未被废弃,或因这些寺宇常有香客行走的缘故。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一日第一稿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七日改写
——————————————————————————————–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