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右龙岭古道是徽州至浮梁古官道的出境路段,与“矶岭古道”属一条路的不同路段,是古徽州至饶州府的主要官道,相对于其它徽州至饶州的步道,距离最近,山岭最缓现存古道自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起,至浮梁县瑶里镇梅岭村,全程10公里,为徽州西南之通衢要道(全文7100字)

    古道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90%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右龙岭古道是徽州至浮梁古官道的出境路段,与“矶岭古道”属一条路的不同路段,是古徽州至饶州府的主要官道,相对于其它徽州至饶州的步道,距离最近,山岭最缓。现存古道自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起,至浮梁县瑶里镇梅岭村,全程约10公里,为徽州西南之通衢要道。

    古道凿于何时,未见确切记载,位于梅岭村的“汪湖水库”处,有块新立石碑记载:“自商周以来,此道已三千八百岁矣”。这似乎不足以信服,作为徽州南向鄱阳湖的“商道”,依徽州发展历史推测,肇建时间应在唐代前后。到了明清时期,这条古道已成徽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右龙岭西麓汪湖村发觉的那块乾隆三十八年(1773)立的“徽州大道”石碑就是最好例证。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入冬以来,徽州天气时晴时雨,前阵子,周边地区,大雪接踵而至,唯徽州这个独立地理单元里,一直阴雨蒙蒙,那场完成最后删繁就简的大雪终究还是没来。周末,天终放晴,我们驱车百余公里前往右龙。从渔亭下高速后,汽车在渔(亭)瑶(里)省道上左弯右绕,率水河穿插在山的缝隙间,与公路若即若离的。到了右龙,公路爬上一个陡坡后,就从村后山腰上直接进入江西境内,村庄倒显得躺在山坳里,在古树修篁中。这也使进入村庄的古道未被公路掩埋,而得以保留,我们驻车公路边,沿古道进入村庄。石板路蜿蜒在翠绿的茶园地里,几棵高大的马尾松挺立其中,还有几株枝繁叶茂的香榧树,很是突兀。徽州土薄地瘠,茶地里一般是不养什么大树的,免得与作物争肥,这几棵大树能够保留下来,真够幸运的,也给这段古道增添了些许岁月的痕迹。或是这段路常有人走的缘故,不像其它古道那样,覆着枯枝败叶,脚下的青石板已被磨得圆润锃亮。今天气温已零下好几度,到了上午九点多,路上还沾着一层粉白的霜花,我们身后的石阶上已留下一串黑褐的脚印,不知石头的颜色是否会随气温变化而改变。路面低洼处的积水已结一层薄冰,用登山杖一戳,冰面的裂缝上立即淌出一股浓稠的泥浆水。茶地里的土已冻得蓬松蓬松的,潮湿处的泥土被一根根细密的冰丝高高撑起,脚踩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撕裂声,有种莫名的快感。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和这些碎冰相比,结冰的瀑布就更加壮观了。五龙山植被茂密,山体绵延,到了五股尖,则戛然而止,千仞绝壁立于右龙村后,其山中水流形成的瀑布,银河般从天而落。水量最大的右龙瀑布位于村后山腰,宽9米,落差78米,公路在其前方跨桥而过,是众多瀑布中最为壮观、最便于观景的一条。春夏丰水季节,这里飞珠溅玉,轰声震天。到了秋冬枯水期,则一线银链接天连地,如白龙出洞。今天的五股尖下,就像进入冬眠一样,静悄悄的,从山上溢流下来的泉水到了公路后壁,都结成了大大小小的冰锥,悬挂在凹凸不平的山体剖面上,整条公路就像一座挂满钟乳石的巨大溶洞。当转过山脊,一条完全凝固的巨大冰瀑进入视野的那一刻,似乎一切都静止了,从天而降的水流完全结成冰块,贴在山坳的悬崖上,冰瀑两边的灌木青草上,也悬挂着大小不等的冰凌,就连跨越瀑布的公路桥栏杆上都是一条条冰柱。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在冰瀑形成过程中,冰的凝固应该是从瀑布两边往当中延伸的,就像一座拱桥从两边往当中垒砌一样,它们“合拢”的那一刻,让我不得不惊叹水的强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安于卑下,深沉不露,存无形于有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与万物相亲而不屈。“上善若水”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这要多久的修行才能达到呢?能做到水的某一种形态,比如雨、雪、霜、冰、雾、云,给高山草地、阳光月色当个配角,也是一抹不错的风景。下到公路桥下,与瀑布近距离接触后,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裸露的岩石已完全被冰层覆盖,大大小小的冰凌一根挤一根地挂在冰面上,连片的冰面是由一波一波凹凸不平的冰块连接而成的。瀑水凝固也是岩石和水的较量过程,最后形成这层冰的盔甲,与岩石融为一体。但即使是冻结的瀑布,在冰块与岩石的缝隙里仍然流淌着涓涓细流,像一条条透明的小虫在冰块下缓缓蠕动着,闪烁着岁月恒久的动感。飞溅而来的水珠将翠绿的菖蒲紧紧包裹着,岩壁上绿茵茵的青苔也封存在透明的冰层里,仿佛一块精心浇筑的水晶工艺品,碧如翠玉。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走进右龙,古道边,苍天大树随处可见,其中一棵银杏树,树身粗大,冠盖数亩,树龄已逾千年,其根部还长出大大小小的二十几股新枝。树下立着一块高近两米的石碑,中镌“孤坟总祭”四个大字,于咸丰三年(1853)秋季由“磻溪众会仝立”。碑前铺有几块石板,缝隙间的泥土里还有檀香残留,应是冬至祭祀时留下的。

    在古徽州,村头路尾,类似的“孤坟”碑(墓)是常有的。在榉根关古道西坡,路边有座立于民国丙寅年(1926)孟冬的“普祭孤坟之墓”,浙岭古道下的西坑村村头,一棵古樟下,还有一块光绪十七年(1891)季春月、由“西溪庆泽会”立的“█墓总祭”断碑。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古徽州人不管外出经商,还是求学为官,都要翻山越岭,通过这些交错纵横的青石古道,通达天下。商旅艰辛,有成者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但却寥若,大多只是混口饭水,甚至客死他乡,遗尸荒野,无人收殓。尤为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洗劫徽州,徽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的则成了乱兵刀下的冤魂。徽人讲究叶落归根,认祖归宗,即使客死他乡,也要将其灵位请回,入驻宗祠,灵魂才会得到安息,才会有“来世”。而那些遗落他乡的“孤魂野鬼”却只能游荡异乡,于是,徽州人自发组织,集众资,建义冢,埋葬路人遗骨,并在每年中元、冬至烧纸祭祀,以抚慰孤魂,广积“阴德”。“磻溪众会”、“西溪庆泽会”等,为当时徽州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慈善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包括修桥补路,设立义渡、义学,甚至购置义田,滋租用于各项义举。这些慈善组织一般是由乡贤发起,也有祖祠牵头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中大户人家,在外经商有成者,均会解囊相捐。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孤坟总祭”是右龙人在积德行善,村口那间“老庙”则是右龙人的感恩。“老庙”建于古道边,前临河流,后靠古树,普通块石垒砌,远看也就一间普通的悬山式倚路亭而已。据说,某年山洪暴发,冲走村中一小孩,幸得古树挂下一枝,将小孩拦在枝头而得救,右龙人专修此庙,供奉关公神像,日夜佑护这棵神树。如今,庙内木板构筑的佛座已有腐烂,佛像也不知所终,但佛前仍有祭祀的痕迹。不知亭边的古树是否还是原来那棵?亭破了可再修,树枯了可再长,一切过往的痕迹在岁月年轮中不停地更替着,村民自发祭祀的习俗在这里也一直沿袭了下来。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老庙)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唯物主义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对祭祀所蕴含的意念和情感已非常淡薄,一柱清香、一刀黄表纸,到底代表什么,我心里也不是很清楚,其中必然有违心的成分,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封建迷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孤坟上、在这老庙里,这样的祭祀是在传承人性的善。修坟建庙是修行,每年去给这些素不相识的孤魂烧柱香,也是修行。我也常问自己,修行是什么?是那些古佛青灯的出家人吃斋念佛吗?是那些避迹山野的居士纵情山水吗?亦或是某种人对某种信仰的执着追求呢?我也没答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义,是人心的净化,是对恶的忏悔和对善的追随,是对生活视野、生命境界的审视,还是对出世胸怀的拓展?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不仅是古代著名的瓷都,也是江南重要的茶叶集散地,盛唐时期,已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徽州据万山之中,其种植的茶叶除通过新安江外运苏杭,然后通过运河转运京城外,还有相当部分是运往浮梁销售的。据陈琪先生的《徽州古道研究》记载,徽州茶叶到达浮梁后,过鄱阳湖至南昌,再经峡江、吉水、庐陵、赣州,又走旱路翻越大庚岭,入南雄,经曲江、英德、清远、三水等地进入广州、佛山、香港等地,甚至远赴南阳,途中耗时一般达半年之久。据《歙县志》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徽州运往广州的茶叶达125-200吨之巨。康熙年间《徽州府志》载,徽州运粮取道有二,江西饶州、鄱阳、浮梁为其一。可见,浮梁是古徽州农产品输出、粮食输入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徽商南下湖广的必经之路。从徽州西部的古代交通格局看,大批量的货运,走水路比较便捷,一般是在渔亭或流口起岸后,再肩运至祁门,然后转阊江入鄱阳湖,走旱路则是我们今天所走的右龙岭古道,也是众多徽饶古道中直线距离最短、山岭最低的一条。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相对于这些形而上的思绪,脚下的这条古道更为具象。离老庙不远的右龙村头,几株巨大红豆杉下的那块“徽州大道”石碑,仿佛一块穿过时空的竹简,沉淀着这条古道曾经的历史。“徽州大道”原碑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汪湖村人在茶园里挖掘发现的,原碑现存不详,立于此处的为复制品,在瑶古镇里也立有同样的石碑这块石碑或是某次古道重修时立下的,并非肇建时间。徽州古碑研究专家陈琪先生曾在右龙一村民家中,发现一块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石碑,按其记载,右龙富商张源、方士乾捐建了右龙岭、回车岭的石板路及三座石桥。也许在村中仔细寻访,还能发现关于这条古道更早的信息。 

    右龙,原名蟠溪,蟠龙之水也。唐僖宗乾元六年(879年),秀州(今浙江嘉兴大部、上海松江地区)刺史张舟为避黄巢战乱由浙江富阳迁徙至此。村庄因处五龙山之右,传为徽州龙脉所在,故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更名为右(佑)龙村。关于右龙的来历,还有另一说法,传明弘治年间,右龙张氏族人与外村争讼,久诉无方,幸得一白龙托梦而出奇制胜,为念神龙之恩,故更此名。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穿村而过的古道形成村中一条长达两公里的街市,现如今,当年大路边接踵相连的店肆客栈,大部分已双门紧闭,空旷的古街上,“徽州大路”的身段还在,过往的一切痕迹已遮蔽在这些黑黝黝的门板上,泛着岁月的质感。古街中保存最完好的是村中一段临河古道,当地人叫作水街,除路面石板外,还有一条长一两百米的护栏,都是用整块青石板连成,粗狂,厚重,拙朴,且闪着质的光泽。走在这段古道上,凭栏而立,溪水潺潺,脚下这一块块历经数百年车马碾压的青石板,就像一帧帧时光的剪影,镜映着过往的履痕。青石板的内里,是这里曾经日夜回响的脚步声、担杵声和驴马声,多少人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广袤的商海。如今,昔日的荣光早已不存,空荡荡的古街上偶尔坐着几个老人,和这些青石板在一起,像挂在徽州照壁上的容像,慢慢地咀嚼着过往的喧嚣。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在石栏杆尽头,古道穿过两座青砖砌成的简易拱门,门额均题有“香溪古龙”四字。拱门之间是右龙的张姓祖祠,解放前被焚,之后才复建的,大集体时基本用于制作茶叶。当年宗法的内核被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替代后,祠堂也仅是徽州古建筑中的一个门类而已。

    右龙背靠五股尖,前望虎头矼,一条清溪穿行村中,“香溪古龙”因此成了古村的标志。入右龙村有两溪,一条源自五股尖,即右龙瀑布之水,村民们在溪边建起几座蓄水池,用水管接入各家,这些蕴含五龙山余温的“自来”水,每天源源不断地流进右龙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条源于虎头矼,岭下那一眼清泉,涓涓而下,纳两山数股涧水后,在村口“履桥”之下两水汇合,然后在鹤城乡钿甸村汇入冯源河,成为新安江的源头水。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右龙人不仅依恋五股尖、虎头矼这两座山岭,就连它们孕育出来的甘泉也赋予了人性的情感,他们认为,这两股涧水是一对恩爱情侣,从五股尖奔流而下的是“雌溪”,虎头矼绵绵而至的为“雄溪”,两溪交融,才使张姓子孙瓜绵椒衍,才有了徽饶古道上这处商贾络绎的千年古村。出村庄,一座单拱石桥横跨溪上,上有四柱凉亭,两边沿石栏杆置条凳,供往来行人歇息。石桥木梁题额“履桥”二字,据右龙张氏族谱记载,该处原为木桥,时被山洪冲毁,行人过河多有不便,后有一张姓先人倡议筹资建造石桥,并在桥头义卖草鞋三年,桥通之日,为纪念其“买鞋建桥”善举,故命此名。也有履安之意。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千百年来,龙和溪构成右龙村一个永恒的主题,串起张氏族人生生不息的农耕生活,除背倚五龙山这条“祖龙”外,还有一条一直流传至今的“板龙”,因貌似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也称“板凳龙”。板龙起于宋朝。每逢重大节日,每个“灶头”(户)扛一块木板,穿着盛装,聚集到村口“新庙”,焚香祭祀后,引出火种,点亮每块木板上的三只灯笼。木板前后各有一个圆孔,从两个重叠的圆孔插入撑杆连接,装上龙头龙尾,即成板龙。一阵鞭炮齐鸣后,一条灯光闪烁的板龙就沿村外的古道向村中游动,至村中广场后,又盘出各种姿势,时而围成圆形,时而翻成数字,以各种别具匠心的造型,来祈愿风调雨顺,家族安康。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在右龙人心中,龙是至高无上的,但这条风姿绰约的板龙,每次经过村头古银杏树下的“孤坟总祭”时,都要停下来,躬身朝拜后才继续前行。这是右龙人以神圣的板龙,向那些客死他乡的逝者致以最高的礼遇,既是人性本善的展露,也是右龙之美的绽放。

    出右龙村,古道向虎头矼逆溪而上,相对于那条“雌龙”的张扬,这只“雄虎”显得内敛许多。溪水在茶园间潺潺而下,规整的青石台阶逶迤其间,缓缓上行。右龙一带主产麻石,除村中那段约两公里的青石外,其余路段均由麻石铺砌。和其它古道相比,这里的台阶宽至30-50公分,高仅6-7公分,加上Z字盘道,整段坡道相当平缓。

    过茶园地,进入一片杉树林,并很快到了虎头矼岭头。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虎头矼与五股尖相对,因山峰上部峭壁嶙峋,面目狰狞,酷似“虎头”而得名。“虎头”面向浮梁,背靠右龙,岭口夹持在虎头岗与五股尖之间的“老虎屁股”上,为皖赣界岭,自古为徽州东南部重要关隘,历代兵家必争。抗战期间,国军在此重兵把守,把日军挡在徽州以外,当年建筑在两边山脊上的战壕、碉堡还依稀可见。可惜建设公路时,垭口下挖十多米,古关隘及近代碉楼已不存,现存为近年复建的一堵“龙”状关墙。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在关隘下方十多米处,有一间路亭,原在对面,修建公路时才原样移建此处。亭右有一线甘泉从石洞而出,四季不枯不溢,名“虎泉”。因从“虎屁股”而出,为“雄虎”之精华,民间认为,该泉水具有滋阴壮阳之功效,故常有行人拿着大小水壶来此取水。相传,古时此泉流出的是琼浆玉液,浓郁的酒气弥漫四方。某日,一货郎路过虎泉,酒足饭饱后,因其贩卖的衣针已锈,故在泉口岩石上磨砺锈迹。忽然间,一缕金光闪烁,货郎拿出刀具铲除表面岩石后,发现闪光来自一块金砖,泉口另一边的浮石下面,也是一块金砖。两块金砖被货郎挖走后,从此玉露不在,醇香不溢,仅存这一线潺潺不息的清泉。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虎头矼海拔750米,与东面休宁右龙村、西面浮梁汪湖村落差仅百余米,均为半个多小时路程。连接汪湖的古道由青石铺设,除岭口下路段因开凿公路被毁外,其它基本完好。尤其临近村庄一单拱石桥(褔源桥),厚实古朴,两岸古道与其呈直角延展,一株古树伸至河面之上,且路边立有“徽饶古道”石碑,很有画面感。汪湖并无湖,原名“汪胡”,因住汪、胡两家大姓而得名。他们均由徽州迁居而来,汪家以开采瓷土为业,胡家则以贩运茶叶瓷器为生。历经几代人奋斗,两族实力日盛,但胡家略显逊色,其间矛盾也逐渐暴露,终因水口林归属问题而诉诸官府。汪湖水口肚大口小,古树参天,两家先祖初迁此地,一直共同维护着这片风水宝地,如今,家大业丰,汪家却想将水口据为己有,于是官司打到浮梁县衙。古树修篁,小桥流水,亭榭庙阁,是徽州水口的标志,保持水口植被既是环保需要,更是一个村庄的标志。为这一方胜景,县令给出一个令人拍手叫绝的“裁定”:树归汪家,地属胡家。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自此,汪家占不了胡家的地,胡家更不敢砍汪家的树,于是保住了眼前这片古树林和“一水四飞瀑”的水口奇观。只是现在这里已成“瑶里景区”一部分,被圈了起来,路人仅能远观,不得随意入内,甚是遗憾。相对于浮梁县官巧判官司保水口林的智慧,右龙人却只用一块石碑就守住了村中古树的千年茂盛。在右龙村,百年古树比比皆是,千年古树也不乏少数,红豆杉、银杏、香榧、枫香、马尾松等等,郁郁葱葱,包裹着整个村庄。这得益于水口林中那块古石碑。石碑高0.8米,宽0.4米,刻有“误砍荫木,勒石示众”八个大字。这就是右龙先人立下的规矩,谁要砍伐村庄周边这些景观树,哪怕是“误砍”,也得“勒石示众”。这块石碑少说也有百来十斤,挂在脖子上,在村中近两公里的古道上“游街示众”,即使勒不断颈椎,也会落下终身残疾。只是这块石碑立下后,就从没用过。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汪湖水口古树林)

    汪湖村海拔近600米,其特殊地势不仅是村庄两边山崖壁立,更体现在其与两三公里外的梅岭村有着三四百米的垂直落差,远远看去,就像悬在云端的村落。这也使汪湖至梅岭的这段古道成了右龙岭古道中最陡、最精美的一段

    水口外是“汪湖水库”,古道从水库坝顶上方沿着山脊盘旋而下,历经几百年风雨,路面依然保存完好。只是山中林荫茂密,常年少有行人,这些由麻石砌成的台阶已风化成灰黑色,如果不细辨,还误以为是二十年前浇筑水泥板。山腰有座路亭,三面山墙为原貌,檩椽黑瓦为近年修复,其新架的檩条下还用毛笔写有“梅岭耕耘堂重修”字样。沿古道到达山底后,离梅岭村还有一段路,我们未去村庄,未见这个传承徽州古风的“耕耘堂”。汪湖虽不属徽州,但其粉墙黛瓦、徽风皖韵也正是徽州的延展。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距梅岭15公里的瑶里村,早在唐代就开始生产陶瓷,直到20世纪初,瓷窑才逐步外迁,“瑶里”一名也因“窑里”而来,村中至今仍保留有诸多陶瓷生产遗迹,其中不乏当年的“官窑”。当年的瓷窑“把桩人”大部分来自黟县,也就是现在很多景德镇人是黟县人后裔的缘故,据说瓷器(china)的英文发音与黟县方言还有联系。黟县人就是从我们脚下这条古道走到浮梁的(当时景德镇属浮梁县一个镇)。穿过瑶里的古道,两边店肆林立,曾有“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盛况,后渐衰颓,现已复整展衍,但终不复盛况。就像一路走来的这条徽州大路,我们这些户外徒步者,终究不是当年一步一挥汗的挑夫,轻盈的登山杖更不是当年的扁担、担杵。唯有古道两边,一直从远古走来的茶园、青松、徽杉,苍翠依旧。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感谢读完全文!!)

    ——————————————————————————————–

    徽州古道-右龙岭古道(徽饶主要官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