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旅游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10000
    官方

    几年来,我多次去白际,或徒步,或驾车,每次所走路径不同,每次所写内容亦不尽相同。近日综合前写文字,重新整理编发。

    白际岭古道北起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南至白际乡,全程号称“三十里”,即“上十里、横十里、下十里”。至白际后,古道可延至淳安县中洲镇泰厦村厦山组。

    该古道始凿于宋代,明初,由岭脚村商人汪致洺捐资铺设石阶。几年前,当地政府对古道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增设路标及“景点”介绍,是一条较为安全,且集颜值、强度于一体的户外登山古道,也是离屯溪中心城区最近的古蹬道。

    当然,在这些新增路标中,将之称作“徽开古道”(徽州府至开化县),确有不妥。开化位于屯溪正南方向,据《黄山市志》(2010年版)载:徽州府至开化县的古驿道自歙县出发,过屯溪后转南行,经休宁临溪、汊口,翻越马金岭至开化县城。现马金岭上部分古道尚存(详见《马金岭古道》)。(全文5500字)

    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90%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1—

    白际岭古道路宽1-1.5米,大部分为就地取材的山石铺设,未经细凿,且长年雨水冲刷,石阶已参差不齐。与他处不同的是,这里的石阶高度均在20厘米左右,个别路段甚至高达30-40厘米。

    古道最高海拔超千米,十里攀高,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就可算出山道的坡度。

    2006年白际公路开通前,这条古道是白际人走出大山的主要通道,生活所需柴米油盐要从这里挑上去,外销农产品又要经这里挑下来,真是够累的。当然对我这样的磨脚出汗者而言,强度大一点倒好,可畅快淋漓地出一身汗,把一周以来堆积在体内的脂肪快速消耗掉。离开岭脚村,古道在山地间盘折而上,前行约20分钟,到达第一处路亭,当地人叫“两里半亭”

    路亭是在旧址上重建的,四柱四角,攒尖顶,周有靠凳。此处位于第一层山脊,立于亭内,岭脚村尽收眼底,屯溪小城亦影影绰绰。在此俯瞰,岭脚村庄布局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因此亦有“燕窝”之称。从村庄到路亭,两边一直是茶园地,过了路亭,就是荒山野岭了

    徽州古道上,“岭脚亭”“五里亭”“岭口亭”居多,“两里半亭”可能仅此一座或是这条古道过于笔陡,登高至此者早已汗流浃背,该歇气的得歇口气,该喝水的得喝口水。我们到达路亭时,走在前面的另一批徒步者似乎已精疲力竭,在亭里歇了会,仰望去路逶迤,势如登天,也就转身打道回府

    离开“两里半亭”不远处便是令人望路生畏的“老鹰嘴”此处山崖壁立,峰回路转,路边有一石突出,酷似老鹰的喙,故名“老鹰嘴”又名“回头崖”,当年人外出“打工”,赚得盆满钵满者毕竟少数,大部分人只能混个粗茶淡饭。如今背着行囊上路,前程未卜,到了这里回首一望,妻儿老小已消失在视野尽头,心中不免有些惆怅。当然,还有那些踯躅徘徊者,下不了决心吃不了苦,就此转身回头的,也不在少数

    这段沿山体盘折而上的古道,其台阶高度几乎都在30厘米以上,其险峻程度则可想而知样的路,徽州人用“”字来形容其右上部的),神话中一种长得像兔子一样的青色大野兽也就是“兔子”走的路,和羊肠小道无异。只是“”字结构过于复杂,现在已少有人用,歙县的“阳”干脆写成“阳产”。

    一条山路,有陡坡必有坦途。走过这段盘道,即到了第二层山脊处的“五里亭”。准确地说应是五里亭遗址。五里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穿心亭,后因年久失修而圮,目前仅存半截石墙,垒砌路亭的石块散落一地。从这些石块的凿磨工艺看,当年这座路亭的建造规格应是不低的,刚建成时,其气势亦不亚于一座坚固的碉楼。

    在这处路亭遗址上,不仅原有半截石墙保存完好,散落在地的块石亦丝毫无损。我不禁疑问,面对这些现成的高端石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大兴土木时,岭脚村的村民为何没像其他地方那样,把这些石头抬回家做房子呢?带着这个疑问,返程时听到一个很有意思故事。

    以前确有村民偷偷将石块搬回家中,作为门前的垫脚石不承想,当晚即头疼难忍,不得已又将石头送回原处。自此再没人敢打这些石块的主意,这些古老的石块也因此有了一个雅号——“省悟石”。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2—
     

    白际岭古道上,类似这样的故事还真不少,“新娘房”“拐李泉”最为典型。

    “五里亭”上行到“新娘房”约半小时。

    所谓“新娘房”,也就三块直立巨石相互支撑而形的一个自然石隙,其内上尖下圆,高四五米,底部面积约3平方米石隙在古道右边约十几米处,有便道可达,要不是有路牌指向,估计很难找到。

    即使找到了,也不会将这一自然形成的石隙与“新娘房”联系在一起,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而且还编得有鼻子有眼的。

    相传,岭脚村一男青年某次去白际村走亲戚,在村中邂逅一清纯貌美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后便一发不可收常趁上山砍柴割草之机,在山中偷偷约会不久便私定终身。

    转眼到了谈婚论嫁时,但却因男方家境贫寒别说房子彩礼,就连请媒人的银两都拿不出来。某日男子从岭上约会回家,便走进山脚的“观音庙”,向菩萨倾诉了其心中的苦闷。不承想观音菩萨竟为其深情所打动,便法力,在山中劈石为“房”成全了这对鸳鸯的百年之好

    千百年来,“新娘房”也成了当地恋人表达爱慕之情的圣地。新娘房前行不远处有一眼泉水,也是整个登高路段上唯一一处饮用水源。泉自路边石缝,水量不大,但四季不枯不溢,尤其炎炎烈日,泉水冰镇刺骨,行人挥汗登高至此,无不伸手掬饮。相传当年仙人铁拐李云游至此,口渴难忍,便用拐杖往岩石缝中一杵,一股清泉立即汩汩而出,故名“拐李泉”。

    在徽州古道上,有关泉水的民间传说实在太多,光“拐李泉”“锡杖泉”就不下十处,在农耕社会里,这些千米高山上的清泉,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神圣。

    据说,北宋时期,岭脚村诗人汪若楫,不但常来此装水下山沏茶,死后亦嘱后人葬于此山中。汪若楫,曾任宣城县令,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在榆村首建秀山书院,其后,又受邀出任歙县紫阳书院山长。其一生诗作颇丰,著有《秀山集》等。汪

    若楫晚年告老归里后,常登岭吟诗感怀,曾撰诗曰:“白际摩天秀,秋光满蓼汀;山呈金字面,田画井文形;夜出萤相照,理阑鸡可听;杉松柯不改,点染四时清。”汪若楫死后,便要求将其葬在这片秀山之中,后人称作“汪宝坟”。

    “汪宝坟”位于新娘房附近的古道右边,因年久失修,已被苦竹柴草湮没殆尽,近年整修古道时,才使其重新进入世人的视野。但古坟早已没有当年的规制,现仅存一条不高的石塝,连简易的墓碑都未发现。

    从“汪宝坟”“新娘房”“拐李泉”的这段古道较为平缓,路面完好。

    过了“拐李泉”,古道即沿着山体直线攀升,两边已长满箬竹,石阶间的缝隙里也是杂草箬叶,是整条古道中毁损最严重的路段,若是草木葳蕤季节,行走到此,得倍加小心。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3—

    走过这段陡坡,即将进入“横十里”路段。当年的“十里亭”已了无痕迹,只有不远处的“二善亭”仍如碉楼般矗立在林莽之巅。

    二善亭位于岭口两山夹持间,类似古城门建筑端为石墙关洞,中有瓮城城墙工事向两边山脊延伸。洞门上额“二善亭”三个阳刻楷书大字,无落款。现顶盖塌陷已久,亭内已长出手臂粗的灌木。相传二善亭为朱元璋自浙江入徽州时所建,其登基称帝后便降旨命名,意为浙皖两省永世友善。

    徽州古道即是古代官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争夺的战略通道,或多或少残留着刀光剑影的痕迹但我觉得,对于“二善亭”的解释有些牵强。

    古时,从屯溪到遂安(现淳安西部)有三条步道,由南至北分别为仰山古道(至璜尖)、白际岭古道以及歙县石门乡到狮石乡的古道。仰山古道上有一座一善亭结构、大小与“二善亭”相同题额亦出自一人之手。

    据说在歙县狮石乡附近还有一座善亭”我尚未前往实地察看,不知这三座路亭有何联系?其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过“二善亭”,古道基本在山脊线下穿行,地形平坦路面宽敞

    古道两边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人工林,基本为松树或杉树,因行人稀少,一年接一年的落叶,像毯子一样覆盖在路面上,走在上面,软软的,沙沙的很养脚

    这样的路,走着不累,但感觉这段路真的很长,走过一峰又一峰,穿过一岭又一岭,且大部分路段林木稠密,能见度不畅,尤其雨雾连绵的日子,林中茫茫一片,常令徒步登高者兴致而去,失望而归。很多时候生活也是这样,当你百般努力万般艰辛,连走带爬,到达山顶目标,准备欣赏险峰上必然而至的无限风光时,却什么都看不见丝毫也得不到。也许这就是生活,尽管你已倾其所有,且一无所获,但路还得继续走下去。

    在这段直行的路上,有一条岔路是下到南面山肩上两个村庄的。这两个身居大山的村庄,却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千金台”“万金台”。“千金散尽还复来”,不知当年他们的祖先搬到这个大山深处繁衍生息时,是怎样的心境?如今,山中大大小小的村庄均有公路通达,“千金台”“万金台”的村民再也不走这条走了千百年的山道,这些已被柴草湮没的青石古道也只有山中野物才会偶尔走走。

    我们在离“主干道”不远处的岔路上,无意中发现了几个“捕兽夹”,是猎户专门安放在此,用来捕杀猎物的。幸好领路者眼尖,未成大碍。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4—

    走完“横十里”,古道与公路相交。

    交叉口就在那块著名的“广告牌”处——“蓝天和白云交际的地方——白际”

    相传,朱元璋领兵入徽,百姓在边界山岭苦等数日,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发了一句牢骚——白接。休宁方言白接白际近音,白际之名或由此而来。朱元璋当年安营扎寨之地——接朱营”现“白际乡结竹营村”也自然而然地繁衍成村。

    “白际”曾名“白漈”,漈,浙西方言瀑布之意。白际山脉绵延百里,山峰错落,河谷跌宕,洁白的瀑布像银链般遍布山谷,白漈之名亦或因此产生。

    如今这个浙皖交界的山村却被诠释成“蓝天和白云交际的地方”,确实挺有创意的。苍翠之中,粉墙黛瓦,仿佛天际间一朵白云飘落山中,怎能不让人想起仙境,想起诗和远方呢?我几次驾车行驶在这条被称为“徽州天路”的盘山公路上,左拐右绕千转百回每次都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尤其从蓝天和白云交际的地方”一路下坡10公里,到达白际村时,感觉就像飞机降落在青藏高原一样。这里的一切是清澈的宁静的,古拙的空气里弥漫着乡村特有的泥土味道十多株近千年的红豆杉紧邻村庄,村中交错层叠的土楼、石屋、木阁以及石阶、水圳、水窖,这些山村的骨骼和肌肤,无不烙印着近百年来各个时代的印记。到白际“下十里”的古道已基本荒废,本打算待到秋冬草木凋敝时,才去行走的,但一直未能成行。

    从白际到厦山村的古道大部分被公路替代,途中有零星残存,临近厦山路段保存完好。从白际到厦山途中,水或是最美风景。

    白际河穿村而过,溪水在卵石和青草中跳跃,溅起朵朵水花,绽放成一幕幕气势恢宏的飞瀑。沿溪流下行约500米,百丈冲瀑布像一道门帘挂在白际口。一溪清水穿过狭窄的山口跌落百米断崖之下,喷珠溅玉之声,响震数百米外

    面的崖壁上,公路凿而过,如悬空栈道一般。公路上方,尚有部分古道残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遭国民党军队伏击,数十烈士葬身青山埋忠骨,碧水息英灵。不远处的雷井潭瀑布像一声惊雷劈出的一处幽深的地宫,或许正安放着这些烈士的灵。百丈冲不远处油煎豆腐瀑布,似乎把镜头切换到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水帘从公路后面洒落而下,溅在底部一块石墩上。

    千百年瀑水的浸润,石墩米黄莹亮,酷似一块煎得焦黄的徽州“油豆腐”。

    瀑布冲击而下产生滋滋仿佛煎豆腐油锅里发出来的这样的瀑布名称,听着都能让人流口水。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5—

    至厦山的古道在白际河与狮石汇合处,即公路的三岔路口处,土名大溪口。

    大溪口以前是个小村落,有三四栋土房子,现已人去楼空,当年住户留下的水枧、石磨、石臼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边上一间柴房里还放着两口新置的棺材,油漆得很精致,不知这房子的主人百年之后是否还会回到这里。

    离开大溪口,古道开始缓缓攀高上行。路面宽度与白际岭上相近,但石阶要平缓得多,建造工艺也高于前者,大部分青石板已凿切平整。由于路边茶园已近荒芜,古道渐被柴草拥蔽,如再不清理维护,过不了几年,这段古道将难已行走。山岭不高,约20分钟,即到达岭头,岭头的古关隘依在。

    关隘与徽州境内传统的古关墙结构相同,即下有拱形甬道,上为城墙式建筑,其上有兵勇驻守的戌所

    据说,这类关隘在浙江境内唯有此处。据史料记载,该关隘始建于明代,因年久失修,已部分坍塌,近年才予修复。从现场看,关隘下部石墙及关洞应为原貌,上部石墙及戌所新砌痕迹明显,其上的堞垛也已改为山墙。立于关隘之上,山下的厦山村尽收眼底,不远处的茶山村亦隐约可见,脚下这条古道也因此被称作“茶山古道”,著名的“茶山会议”在此留下诸多史迹。 

    1934年,红军长征前,中央决定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共1万余人挥师北上,宣传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主力红军大转移。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赣、皖四省国民党统治区,历时6个多月,行程5600余里,以巨大的牺牲保护了红军主力西去突围,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

    方志敏、寻怀洲等就牺牲在这支先遣队的革命行动中。193519日,先遣队在茶山村方氏宗祠敦睦堂内召开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会议,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主持会议,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决定部队下一步行动方案,史称“茶山会议”。

    这也是方志敏被捕前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厦山村的项氏宗祠“成德堂”曾是先遣队随军卫生部的临时医院。附近还有一座埋有77名阵亡军士的“红兵坟”和国民党修建的碉堡等遗址。

    如今这段悲壮历史已镌刻在厦山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内,我们徒步行走在这条“红色古道”上,在这个蓝天和白云交际的地方既是对革命先烈缅怀和敬仰,亦是用身体在感知: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当年无数革命先辈的付出和牺牲。(2022年3月30日)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

    徽州古道—白际岭古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布
  • 动态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