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大意思是:从五岳(指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回来就被五岳的景色所吸引而不再去看别的山的景色了。而从黄山回来更会被黄山的气势美丽的景色所折服,因此不会在关注五岳了。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来源出处:
在汪律本的《黄山杂记》和歙人许承尧的《歙事闲谭》中,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汪律本早年在黄山文殊院遇见一个峨眉僧人,自述云游十余年,中国名山十之八九都到过,对黄山最是叹为观止。当时汪氏见识不广,不相信僧人所言,就举出所知山名来诘问他,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如黄山。汪氏问那五岳如何,僧人笑答:“高深则有之,殊未足语神奇。”他肯定华山等名山有特异之处,认为在某方面可与黄山一拼,“而谓能全体凌驾,则无有也”。回想起以前僧人所言,汪氏不禁发出感慨:“余今亦倦游矣。足迹西北限太行山脉,南至粤秀白云,东仅及远眺富士,不可谓远。然遇山水佳处,辄私忖曰:‘是何不能如吾黄山耶?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善哉!善哉!峨眉僧未打诳语。”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汪氏所谓“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并非无来由地狂夸乱赞,而是在亲耳听过不打诳语的出家人对黄山的评价,并且亲身游览四海名山之后才有感而发的。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句话非常接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故有人认为此广告金句的版权应归于汪氏。
不过,请大家注意前一句的“昔人谓”。这说明“五岳归来不看山”并非汪氏原创,而是转述。究竟前人是谁呢?
不知道。大概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一句俗语。
在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全编》中,有了新发现。
在该书“楹联四话”中的“厅宇·酬赠”一节,记载了清人桑调元的一副对联:“杭州桑弢甫水部(疑为‘工部’之误——引者注)调元遍游五岳而归,自题联于厅事云:‘六经读彻方持笔,五岳归来不看山。’”
天哪,下联竟然是: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归来不看山!
桑调元(1695—1771),字伊佐,一字弢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著有《五岳诗集》二十卷等。桑氏清正自守,曾弃官作五岳之游。这副对联,可谓作者治学、观游的经验之谈。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一名亲身遍游五岳的游客,桑调元如果没有足够的底气,是断不敢写出这样的对联挂在自家门口的。
在清代医家陆以湉(1802—1865)所撰《冷庐杂识》一书中,亦载有此联。只不过,对联题写的处所是“书室”(书房),而非“厅事”(此应指桑氏私宅堂屋),“读彻”为“读罢”。但对联的作者和下联文字与梁氏所载完全一样。
看来,汪律本所谓的“昔人”,很有可能就是指桑调元。
不过,对联有一种特别的类别叫集句联,就是把别人现成的句子照搬或稍作改动,重新组合而成。因此,我们也可以怀疑,桑调元联中“五岳归来不看山”的原创或许另有其人。
继续查找,我没有发现更早的出处,所以不敢妄下断语。不过在桑调元之前,出现过“六经”“五岳”对举的诗句。如明人唐顺之《答朱刑部士南见寄》:“六经脚注吾焉敢,五岳行踪或可如。”明人倪元璐《郊游》:“六经闲跳跃,五岳大遭逢。”这些诗句,和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有可能激发了桑氏撰联的灵感。
如此说来,要论版权归属,在没有找到更早出处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五岳归来不看山”归于桑调元,把与“游过黄山不看岳”极其相似的“黄山归来不看岳”算在汪律本头上。至于后来究竟是谁第一个说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就有待更多发现了。自然,版权也应该有他一份。
综上所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经典广告语,从萌芽、演化、定型、叫响经历了三四百年,期间多人参与了创作,作出了贡献。其创作者名单,至少应该列上桑调元、汪律本的名字;至于贡献者,徐霞客、弘眉、闵麟嗣等人也不应被忘记。有人说这一金句是汪律本在徐霞客“登黄山,天下无山”的基础上“归纳引申”而成,似乎跳跃过大,抹杀了其他人的功劳。(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