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歙县另一著名砚石坑一一庙前村青石砚坑。由于本处砚石颜色以青绿或青灰为主,出产地又名“庙前村”,故而极易与龙尾山著名的石品“庙前青”相混淆。
目前公认的庙前青石,出自龙尾山金星坑下层,常与庙前红相互依存于一石之中,由于两种石品重复组合且以层状均匀分布,故而常因取石方向的差异,而获得不同的石品。如完全依层平行取石,则得到该层的单一石品一一庙前青或者庙前红,如依层斜间取石,则可以得到两种或以上石品重复排列的带状纹一一彩带。纯净的庙前青,色青莹洁净,质温润细腻,极为难得,是砚石中的珍品。
为什么我们要把婺源龙尾山金星坑出产的青石定名为“庙前青”,而非歙县庙前村出产的青石呢?这是结合了历史源流与当下共识而最终形成的一个“定论”。
《歙砚辑考》载:“庙前坑,在罗纹山(龙尾山古称罗纹山)古庙前”。清代程瑶田《纪砚》载:“庙前洪(红)石,龙尾上品也…色有紫者,有葱绿带白色者”,从这段文字描述已经可以确定就是当下龙尾山金星坑庙前红、庙前青及彩带的不同切面。清代汪扶晨《龙尾石辨》中记载“于丰溪吴太史家,得一蔽字砚,相传为朱元璋所宝,石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表里莹洁,因之龙尾之精,以色青肌腻为贵”,《中国安徽文房四宝》附录中有“清代庙前青歙砚”照片,并说明此砚石料开采于乾隆丁酉(1777)年,来龙尾山神庙之前坑,这些资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真正的“庙前青”砚石出自婺源龙尾山,而非歙县庙前村。
庙前村的青色砚石在1981年左右被开发,石品以青灰或青绿为主,有些具有水浪纹和眉纹。庙前村青石虽然不能叫“庙前青”,但它依然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砚石,这里我们认为称其为“庙前村青石”或“歙青”更为贴切。
据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高级工程师程明铭《中国歙砚大观》中资料记载:庙前村砚石坑始于唐宋,其采坑长20米、宽10米、高(深)30米。地质构造单元处于白际岭断裂带。出露地层前震旦系牛屋组下段。岩性为含粉砂板岩,厚度2米。其中板理平整,质量优者1米左右,板理38米,石质细润,地层产状倾向265°,倾角30°,顶底板岩性为青灰色砂岩。但可惜的是,庙前村歙青古代砚石采坑已毁,目前这个坑口已被乱石填没,坑口上方已建有房屋,石料难取。
庙前村青砚石(歙青)经镜下鉴定为含粉砂板岩,呈青灰色、青绿色,变余含粉砂泥质显微变晶结构、片状构造、残余层理构造。矿物成分由绢云母及少量石英、隐晶质等78%、绿泥石1%、铁质1%、粉砂20%组成。碎屑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云母、金属矿物,粒度一般0.03毫米,分布尚均匀。砚石硬度3-4度,相对密度2.77。
其砚石化学成分:Si02占63.43%,A1203占17.61%,Fe203占0.68%,Fe0占5.86%,Mg0占2.08%,Ca0占0.40%,Na0占1.67%,K0占3.29%,Ti02占0.80%,P205占0.18%,Mn0占0.12%,S03占0.02%。
庙前村青石(歙青)特征:
①石质细润,发墨益毫。吸水性小,为0.07%。
②其色艳丽,为青绿、青灰色,可见银丝纹、眉纹、水浪纹、金星、细罗纹等。
③Fe0成分较高,为5.86%。
④经X光晶体分析:黏土矿物为钠长石、白云母、高岭土、绿泥石。
庙前村青石(歙青)制成的砚,质地细腻,发墨益毫,色泽青碧,或带有细纹飘荡,如柳条随风起舞,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