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产土楼位于皖南山区的深渡镇,北倚“龙王尖”高山,远离喧嚣,环境优美。历史上,村民就地取材,使用青石作基,红壤筑墙,大量建造极具特色的黄色土楼。人丁十分兴旺,是当地最大的古村落。后因经济发展,人口大量迁移,村内原有土楼建筑得以保存,是 中国 皖南 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土楼建筑群。
【阳产土楼的风格】:
阳产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如果马头墙是徽州古建的一大亮点,那么徽州阳产土楼建筑群,更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的有机结合,是古老东方土建文化的结晶,是黄山市保护最完整的山寨古村落之一。
【阳产土楼村落历史】: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王国,姬友为周王朝战死沙场,谥号桓公,史上称为郑桓公,为郑氏开族第一世祖。郑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23位,是中国姓氏大姓之一。郑氏分布于浙江,陕西,山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山西,台湾等省市,据考证我派系最早江南第一代组为61世祖庠公。庠公是三国时孙权麾下名将,吴灭后,为避乱过江居丹阳郡。第66世祖迁居双桥(双桥即今日郑村),第69世祖州公迁居律村(即今日上律村)第86世祖斯公迁去三阳,唐里,第93世祖千四公迁居定潭,最后由第99世祖回祖公所生之子留公(孟留)迁居阳产。从河南荥阳至安徽、歙县、阳产恰好一百代,留公敬为百世祖。留公迁居阳产约为明末清初。
【土楼建筑的形成】: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坐个土地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阳产土楼是徽州古建中用土垒房的又一奇迹,广泛分布在古徽州大地,它的优点是坚固、省工、省料、就地取材。从粘土,石片,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成混合土,以竹片,松枝,杉木代替了“钢筋”,用固定的桥合把粘土,石片,石灰合成的原料用特殊的木锤把它筑实。随着墙体的增高,木工要按设计好的图样把木门框,窗门框同时安装好,同时还要穿屋架,使木架和墙体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最后上梁,钉椽,盖瓦片,整个土楼基本上就建成了。一楼是怕水的,为了防水,砌地基时要安装石板来保护土楼。土楼是我国七大建筑体系之一,最早的土楼可追溯到唐宋年代,到了明代江南一带出现了土楼,明末清初发展较快,福建土楼以圆形为主体,徽州土楼以长方形为主体,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使用的建材基本一致,工艺流程和使用建筑工具大同小异,可说是一脉相承,土楼是原生态的产物,它就地取材经济实惠,没有污染,便于修理住在屋里冬暖夏凉、环保、养生,深受山区劳动人民的喜爱,现存的土楼,最古老的已经300多岁了,即是,百年风雨几多愁,土楼风采无尽头,梦里徽州今犹在,更见当年一土楼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